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跟伦敦学什么
——专访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睿雷顿
    2008-05-13    张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

  “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会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在中国,建立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很正常,关键是在城市定位上要有所区别。”睿雷顿称
  5月10日,在上海出席“2008陆家嘴论坛”的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英国贸易投资协会金融业咨询委员会主席睿雷顿(Roy Leighton)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坐在记者身前的睿雷顿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亲善、睿智、彬彬有礼。他告诉记者,30年前他曾到过这片土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让人惊喜。

大力储备专业金融人才

  作为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睿雷顿在采访中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他看来,伦敦金融城能够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在于它幸运的地理位置。睿雷顿告诉记者,伦敦处于格林威治时区,与世界各个主要城市都有时间交集。
  “另一个成功的关键,是拥有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和金融机构。”为此,睿雷顿跟记者分享了两星期前的一次亲身经历:周五下午3点(当时曼谷早已下班),他遇到了一个与泰国石油掉期交易的预提税有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当即给在伦敦的3个税务专家打了电话,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中心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是券商、银行或股票市场,也涉及到金融服务技能的所有层面,包括律师、会计师、仲裁师、监管机构等。“因此,高技能金融人才的储备,对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睿雷顿指出。
  资料数据显示,目前,伦敦金融从业人数在25万到30万左右,而上海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金融人才短缺已成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软肋”。

错位发展多个金融中心

  “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会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在中国,建立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很正常,关键是在城市定位上要有所区别。”睿雷顿称。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睿雷顿认为,目前,北京聚集了大部分中国国有银行的总部,有较好的金融环境;而上海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比较发达,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金融机构也比较集中。因此,两者定位不同,共同发展是件好事。
  事实上,在英国也有伦敦、爱丁堡两个金融中心。睿雷顿告诉记者,打造成功的金融中心应该在整个司法管辖地提供前台、后台、风险管理、监管等全面的一条龙服务,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城市。他进一步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房屋租赁、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前台服务提供商;而爱丁堡相对比较僻远,更适合后台服务、风险管理等提供商。
  “对上海而言,应该更多地考虑提升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睿雷顿说。

循序渐进改革金融监管

  与睿雷顿这样一个资深的金融家聊天,自然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比如,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睿雷顿说:“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我能理解中国实行‘三驾马车’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但在今后业务更成熟的条件下,我建议中国采取单一的监管体制,因为这样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也更加透明。”
  事实上,他毫不掩饰对“单一监管体制”的偏爱。英国金融业只有一个监管机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FSA在一个“基于原则的体制”中运作。这不是一种“软接触式”的监管,也不是“逐项核查式”的官僚主义监管。基于原则的监管能触及市场和金融机构管理运作的核心,瞄准大问题,“我相信,对于一个日益全球化体系中的成熟金融中心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监管方法。”
  “不过,中国政府不需要马上改变‘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睿雷顿表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