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钱”景诱人
    2008-03-21    记者 李文华 实习生 桑大伟    来源:市场报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如今已经意识到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对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很大,准确、及时地把握气象信息对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雪,更是给我国南方地区的各行各业上了一堂气象经济课,同时也使一个新兴的学科——气象经济学开始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

气象经济大有“钱”途

  经济学界“一度效应”的说法,就是指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在国外,气象经济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国外气象机构开发出的“啤酒指数”、“空调指数”、“耗电指数”、“冰激凌指数”等气象指数,早已成为企业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不少企业因此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气象资讯服务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并且成为一条相当不错的生财之道。比如法国气象台为一级方程式赛车、法国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大型户外文体活动提供详尽、准确的天气预报。仅此一项,法国气象台每年的经济收益就高达2000万欧元。
  在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德国更是如此,在这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当他们国家的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当气温每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则会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全国啤酒销量再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
  据中国气象局开展的全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项目的结论表明:中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每年至少在经济社会中产生了3328亿元效用;投入产出的效益可达1: 69。这表明气象经济同样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中国气象经济学还是一个新兴学科,气象服务也还停留在简单的气象预报台阶上,气象服务市场尚未形成。

国内市场刚刚起步

  “泳装指数”、“感冒指数”、“情绪指数”等,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气象指数,已表明气象资讯信息与今天的生活近在咫尺,且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了解,1985年前,我国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灾害性的天气预报上,1985年后国务院才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商业性气象服务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更没有获得较大的商业利润。
  气象资讯服务的价值已不仅仅局限于为人们生活提供参考,它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招商引资、城市规则等方面提供服务。据了解,国内电业部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铁路部门、保险公司等行业在气象经济上已经迈出可喜一步,这些行业每年都要向气象台定购有关本行业经济的专业性气象预报,以及时作出最有利的经济决策。
  国家专业气象台黄卓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目前,中国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农业、工矿、城建、交通运输、旅游、仓储、环保等行业和部门,为他们提供从一年天气趋势展望到6小时内短时预报等各种服务,已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了上百个服务点,气象有偿服务的收入一年超过了1亿元。

跨国巨头“抢食”气象经济

  当大多数中国的气象台还停留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运作,民众习惯于免费获取气象信息的时候,跨国气象公司已经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天气新闻公司(WNT)早在5年前在沪上设立办事处的消息,曾引起业界的一场轰动。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中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
  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气象事业在得到国家和社会长期和可持续投入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更大的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回馈国家和社会,气象投入已经演变成一种战略投资。尤其是气候急剧变化的今天,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加,无论是在公共投入平台上,还是用各种市场机制进行衡量,气象经济的投入产出比都是一笔极其“合算”的买卖。
  据业内人士分析:气象预报和气象资料分析作为一种信息服务产品,充分重视挖掘气象服务潜在的价值势在必行。但目前气象经济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有偿气象服务的收费标准,气象经纪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问题,倘若出现纠纷势必会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
  因此有专家建议,要使国内部分可以面向市场的气象服务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范畴与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等。其次要将面向市场的气象服务应该通过转换机制,参与竞争,以及优质优价来求得发展。另外还要让气象产品的制作方式与使用方式相互结合,在明确需求的条件下生产有针对性的气象产品。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规范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建立完善完整的、公正的配套法规,删改、修订现行气象法中的垄断条文。

  相关稿件
· 新华社记者两会述评:民主开放新气象 2008-03-19
· 中央气象台:部分地区有浮尘扬沙天气 2008-03-17
· 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新气象 2008-03-05
· 气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 如何服务国计民生 2008-02-26
· 对罕见雪灾 气象预报准了吗? 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