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搅乱全球天气
    2008-02-18    作者:袁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洪水泛滥非洲、雪灾袭击中国南方到龙卷风光临美国南部,全球各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遭遇极端天气。
  专家认为,异常天气全球频发的“幕后黑手”是拉尼娜现象,自去年秋天生成以来影响渐强。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发表新闻公报说,今年上半年,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影响全球天气,改善季节性气候预测、加强应急措施迫在眉睫。

怪天气访地球

  早在去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预测,由于拉尼娜现象影响渐强,世界各地将遭遇一系列极端天气。即使如此,随后出现的怪天气仍然令人措手不及,“拉尼娜”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
  在非洲,22个国家在去年7月到9月经历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因此引发的洪灾造成约300人死亡,受影响的灾民有100多万人。
  在中东地区,多个国家遭受历史罕见的严寒天气。饱受战乱之苦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在1月11日迎来100年来第一场雪。沙特阿拉伯部分地区也在1月遭暴风雪袭击,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达到20年来最低温。
  在北美洲,美国各地极端天气不断,造成不小损失。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暴风雪袭击美国,引发雪灾、暴雨和洪水,造成多条高速公路封闭。进入2月,美国南部又遭龙卷风袭击,预计在5日至7日期间生成30至40支龙卷风,是23年来美国所遭遇的最严重龙卷风风灾。
  澳大利亚城市珀斯遭遇强降雨,2月7日夜晚记录降水23毫米,相当于当地每年2月平均降水量的两倍。
  全球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引起专家担心。联合国救灾机构“国际减灾战略”认为,由于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异常天气将成为“正常”现象。该机构主任萨尔瓦诺·布里塞尼奥说:“所谓的‘怪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通。”

“坏女孩”拉尼娜

  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可谓罪魁祸首。
  “拉尼娜”源于西班牙语“La Nina”,意为“小女孩”,在气象学中特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水温反常下降的现象。世界气象组织对此解释为:“一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水温低于正常……而西部水温高于正常。”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靠近拉丁美洲的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下降,而接近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周围地区可能形成强降雨和雷暴,并引起气压、季风和气温等一系列变化,在更广范围内引发灾难性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的新闻公报说,当前的拉尼娜现象生成于去年第三季度,在过去三个月里略微增强。该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大部分海面当前水温低于平均水平1.5至2摄氏度。
  与历史记录相比,当前这轮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属于中等,但在过去半年里影响了全球许多地方的天气变化,包括赤道太平洋、印度洋、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鲁帕·库马尔·科利说,拉尼娜现象影响之一是造成东亚地区冬季寒冷,是造成中国南方冰雪灾害的部分原因。
  最严重时,拉尼娜现象甚至可能改变南极周边海冰的位置,将冰盖推向该大陆靠近太平洋的一边。
  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的原理被称为“远程联系”。通过破坏海洋温度、压强系统及太平洋上空的季风,它干扰热带地区的大气流通。这就好像往池塘里扔一颗石头,在大气中释放振动波,改变空中数公里高处气流的强度及位置。因此,虽然是赤道太平洋局部地区的水温变化,却能影响到热带地区之外的气候变化。

半年内难绝迹

  去年拉尼娜现象生成时,一些专家预计其影响将在今年第一季度逐渐消退。然而,世界气象组织预测,这轮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将持续今年上半年,在今年第三季度才有可能逐渐消退。
  分析现有气候数据之后,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当前这轮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至少将持续到今年上半年结束,甚至有可能持续影响今年第三季度初期的天气变化。
  通常情况下,一轮拉尼娜现象的“寿命”在12个月左右。但1998年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在2000年才结束。
  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二者在气象学上堪称“顽童”一对,通常交替出现。“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语的“小男孩”,在气象学中所表现的特征与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海面水温反常升高的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说,由于当前的数据收集有限,不便预测这轮拉尼娜现象在今年第三季度以后的走向,也难以预言之后是否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就以往情况看来,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间隙会出现一段相对平稳的天气。世界气象组织认为,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中性天气”,即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既不会反常下降也不会异常升高。

讲预报求对策

  这轮拉尼娜现象搅乱了全球天气变化,并引发改善季节性气候预测、加强应急措施的呼吁之声。
  世界气象组织6日决定,将在明年举行的世界气象大会上呼吁加强季节性天气预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发表声明说:“全球对加强季节性气候预测的科学投入太少。”他说,该组织明年将举行的全球会议将着重讨论这个议题,研究“未来10年内需要哪种类型的科学,能够提供这种类型的季节性气候预测,从而挽救人们的生命和生计”。
  联合国救灾机构“国际减灾战略”认为,最近发生的极端天气凸显加强预报和应急机制的重要性。该机构主任布里塞尼奥说,极端天气可能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而加强预防机制成本低廉,两相比较,“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相关稿件
· 中国人寿:向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达1121万元 2008-02-18
· 安徽舒城:雪灾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2008-02-18
· 17万吨蔬菜春节假期紧急调运灾区 2008-02-14
· 发改委:13日灾区肉蛋菜价格普遍下跌 2008-02-14
· 潍柴动力发电机组送往南方灾区 200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