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白污”关键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008-01-10    作者: 刘纯银    来源:浙江在线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1月9日《中国网》)

  当笔者读到这则新闻时,突然想起曾读到的另一则新闻: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地球奖”颁奖仪式上发生的一件有趣且很有意义的事。颁奖仪式上,当他颁出奖杯后,却意外地收到了获奖者回赠的“奖品”———一个装着蔬菜的菜篮。据报道:这位获奖者名叫陈飞,是一个普通的浙江农民,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建了第一个“无塑料袋试点村”,以菜篮替代白色污染,并且拎着菜篮走遍11个城市,宣传环保。
  众所周知:塑料袋诞生百年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记得塑料制品刚发明、推广时,因为它轻巧、清洁、便宜,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推动了人类文明和进步,因而被称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随后塑料购物袋成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介绍说,全国仅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之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添加剂慢慢释放出来,污染了水和大气,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向“白色污染”说“不”的声音越来越强。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强对“白色污染”的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人图方便省事,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治理起来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白色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这也给我们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困难。
  这次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政策,除了明文规定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外,还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对治理白色污染固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肯定。但要彻底根治白色污染不能仅靠政府及环保等职能部门来查处和治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何况还有一些人有一种错误观点:塑料袋收费我也用得起。笔者认识一位长者,至今口袋里仍然常备一手绢。人们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手绢用起来也很方便,且柔软、节约、环保,何乐而不为?
  笔者认为,为了强化对“白色污染”的治理,一方面需要环保、工商、卫生、市政园林、行政执法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要敢于对“白色污染”说不,除严禁销售使用非降解的食品袋、购物袋、垃圾袋、餐饮具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外,倡导市民上街买东西时使用布袋或菜篮子非常重要。
  期盼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出发,常备手绢,少用或不用纸巾,让环保购物袋或菜篮子走进千家万户,自觉抵制“白色污染”。这不仅是响应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也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善我们身边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