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路径探索
生态还水优先 自然修复为主
    2008-01-03    本报记者:姜雪城 陈俊 贺占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多年来一直被列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多项防沙治沙工程。然而,由于忽视了缺水这个造成生态恶化的核心因素,一些地方非但没有达到有效遏制荒漠化的目的,反而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生态灾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罗布泊原来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流域内人口迅速增加,过度开发土地耗水,塔里木河来水日益减少,罗布泊渐渐失去了水源补给;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罗布泊也彻底干涸,昔日的湖泊湿地沙尘四起,迅速沦变为一体化的沙漠世界。
  类似这样“水退沙进”的生态悲剧,在西北地区不断上演。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调查,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多达3430平方公里,占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
  如果不还清亏欠的生态水账,治理荒漠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西北地区好多地方仍很少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治理措施缺乏科技支撑,大量种植高耗水的乔木加剧争水,特别是在治理中急于追求经济效益,把沙漠变成绿洲良田,治理甚至成了变相开发。
  为减少风沙对绿洲内部的侵扰,甘肃省民勤县投巨资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跨区调水等多项综合治理项目。尽管通过景泰电力提灌工程,至今已向民勤县调引了两亿多立方米黄河水,上中游也下泄了不少水量,然而,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局却几乎没有改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应用于偿还生态欠账的水量很大程度上被玉米地和棉田耗用,生态还水措施的落实举步维艰,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曾指出,在干旱荒漠区盲目提取地下水开发沙产业,建设高耗水的生态园和经济园,从眼前看,虽然治理沙化增加了植被,扩大了绿化面积,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看,这种行为必然加快地下水消耗,加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到头来局部治理了,整体却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
  一些生态专家和学者提出这样的治理方针:生态还水优先,自然封育为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新疆分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所长史彦江说,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高危地区,应该从国家层面采取强硬措施,以确保有足够的水量偿还因多年亏欠的生态用水,必要时可全面退出农业种植等高耗水产业的开发,以逐步恢复和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认为,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封育是当前最快捷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从2002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改变传统造林为主的治理办法,在全境实施禁牧封育,同时辅助移民搬迁等人工措施。短短六年多时间,就锁住了境内50多万亩流动沙丘,同时200万亩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相关稿件
· 面积减少 气候干旱 大豆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2007-09-14
· 以色列全境持续干旱高温天气 2007-07-30
· 高温干旱春播作物减产 欧洲"粮仓"减少出口 2007-07-17
· 罗勇表示:不能说三峡工程引起了四川干旱 2007-06-07
· 四川遂宁持续干旱 消防官兵送水救急 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