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存通兑是便民之举还是骗民之噱
    2007-11-28    作者:宗鹤    来源:上海法治报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业务。也就是说,居民可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与开户银行签订“个人存款通存通兑服务协议”,然后就可以在开户行以外的其他银行的营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了。
  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和农行无论同城还是异地,均把跨行通存通兑的收费标准定为每笔金额的1%,最低10元,最高200元。中行也按此费率收取,但最低1元,最高100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基本将收费标准按照同城和异地划分,比如招银同城业务按照金额的0.1%收费,最低3元,最高50元;异地业务按照金额的0.5%收费,最低10元,最高50元。”

跨行通存通兑还需减程序降费率

  央行规定跨行通存通兑收取的费率市场化,其宗旨是为了促进银行间的竞争,以使费率的制定更趋合理化,为市场受众所接受。
  跨行通存通兑本身植根于小额支付体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以普通居民为主的公众个人消费者。央行也曾在相关会议上表示:跨行通存通兑将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给在不同银行开户的职工发放工资、市民在各家银行缴纳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用,以及缴纳税款等各项个人中间业务。但从收取的费率水平看,且不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收费水平明显偏高。
  从服务程序看。跨行通存通兑主要分为事前的申请程序、事中的柜面服务程序和事后的监管程序,其中与大众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前两个程序。从事前申请看,客户必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亲自到开户银行申请开通该业务并签订业务协议,开通后客户将获得一个12位数的支付行号,以后到其他银行跨行通存通兑时,必须提供这一号码。相对以往使用借记卡与密码结合的ATM转账方式看,12位数的支付行号不论是便利性还是安全性,都不占优势。
  一项银行创新业务的生命力,在于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或费用的节省,当然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两者兼具。跨行通存通兑要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考虑从程序便利性和费率降低两方面突破。

收取手续费是怎么算出来的?

  交手续费也就罢了,反正国人也没奢望过银行的免费午餐。可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手续费居然高到离谱的1%。更不可理解的是,同是通存通兑,各银行间的手续费最高竟相差9倍,而且居然弄出了个最低消费。而这其中,又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费最高,其中三家规定最低为10元,最高200元。
  手续费缺乏统一标准,至少表明该项收费的出台,并没有多少成本的因素在内,而更多地关涉到银行间的利益分配。
  真的想不明白,这样的手续费是怎么算出来的。本是便民的服务,为何却要以超出普通百姓接受力的收费,让便民的性质大打折扣,无怪乎网上有人质疑其不是“便民”,而是“骗民”。现实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一方面这些措施或政策的出台确实能给百姓带来便利或者实惠;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或政策却往往又带上一个小尾巴,让人感觉不那么痛快。就好象利息税的调整,就留下了一个5%的尾巴。
  其实,便民措施和政策,再怎么向百姓倾斜都不为过,一步到位地让百姓享受发展成果,是大的方向,没必要非要带上个小尾巴。

跨行通存通兑,银行太急于收费

  不难发现,如果按照各家银行所定的这种通存通兑的收费标准,人们在银行通存通兑1万元,那就意味着要被收100元的手续费,更多则更高。对于那些有钱的企业和个人而言,这些手续费不算什么,但在物价持续上涨而工资收入持续不变的社会背景下,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工资收入,还要承担买房、子女上学、父母看病等现实经济压力的普通民众而言,这就足以让人对这样的便民措施敬而远之。如此一来,所谓的便民措施无异于墙上画饼,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原本意义。
  近来我国银行似乎整体都存在一种过于急躁的倾向。此前有报道说,农业银行也将对网上银行交易收费,而这意味着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均告别了免费午餐。
  各银行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尽最大努力拓展金融服务的渠道和形式,提供各种更为便利和人性的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各界的金融需求,而不是急于收取费用。这不仅是因为提供民众需要的金融服务是各银行的内在职责,而且也是因为那种急于收费的行为在本质上其实无异于提前摘桃,难免会因为过于功利的表现而让社会各界感受不到银行方面努力改善服务的一面。

通存通兑收费不能只按银行的逻辑

  银行收取通存通兑手续费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开通这项业务是需要成本的。但问题是,现在的手续费看起来的确高得有点让人受不了。如果一项能让银行、客户双赢的新业务,却因为高额收费无法展开,那实在是有点可惜。
  解决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重新核定通存通兑手续费应该是最现实的选择。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手续费的制定权完全掌握在各家银行手中,利益攸关的客户根本无法参与手续费的利益协商中。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垄断经营性质,这一点,从之前的跨行查询收费风波中已经初露端倪。而面对这一切,处于弱势的客户是没有能力与银行展开利益谈判的。
  通存通兑刚一推出就面临着“夭折”的危险,现在的问题是,谁来代表松散的客户与银行展开平等的利益谈判?它应该是银行的主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如果这个角色迟迟不出现,那被老百姓寄予厚望的通存通兑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其实已经是一种可以料想的必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