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把“白领工资标准”当回事儿
    2007-11-05    邓海建    来源:中国网

    社科院称上海月入5350元、北京月入5000元算白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包括各城市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外地务工者在此基础上增加1800元。共分七档,以人民币为标准,单位为元。(11月4日《广州日报》)

    这个标题有点对不住社科院的专家教授们,毕竟这也是一份调研性的榜单,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模型与统计路径解释,一出台就与市民的感受离题万里。先不说这个榜单竟然没有台湾、没有合肥南昌等中部主要城市,也不说在“六档工资线”主要城市里竟然出现了“贵州”(疑似是贵阳)之荒谬,单单这些量化的低调数据就低得让人生疑。我在江苏的一个小镇工作,一天的课上下来,领子也很白,比照这个标准,如果是本土的,我的工资在四五六七档都可以算白领,按照同比逻辑,在小镇应该生活得“超白领”,事实上,就眼下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而言,基本上还只能算是普通居民。如果是在北京,月薪5000的白领,买套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房子,大约要不吃不喝攒个一二十年吧——当然,如果不考虑CPI、不买房不生病不遭遇意外风险,比照十年或者二十年前的绝对收入,5000还是个很天文的数字。
    说这个榜单有点无厘头,根本在于:所谓“金领、白领、蓝领”的称谓,其实当初是根据工作性质定性的,金领一般指领导管理阶层、白领是脑力劳动者、蓝领是技术工人、灰领是体力工人。由于白领收入相对较高,因此才与“小资”等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联姻起来,现在,社科院的数据让我们一夜之间都成了“白领”,这个惊喜来的太突然。白领,在舆论与民间其实已经是中产阶层的代称。《中国商业评论》资深编辑王孟龙先生坚持认为“中国并不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眼下还是一个“中层缺失”的社会,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中等收入者随时面临跌入下层的可能。经济学而言,一个国家只有达到某些宏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后才会出现中产阶级,例如,城市化程度超过50%、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一半等——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比率低于 40%,而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在主导整个经济。这当然不是抹杀我们的成就,而是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的白领还缺乏底气和实力。因此,调查显示:85.5%的具有强烈“中间意识”的中国城市居民,都把“中产阶级”这个词完全甩给了少数的富豪。原因何在?在中国,最近的这几年中,这些“白领阶层”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背负着房价飞涨、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的沉重包袱;除了看得见的壁垒外,他们的压力指数和幸福指数估计也与抽象工资是不成比例的,“过劳模”、资源失衡等社会性、体制性问题也直接让他们不堪言“白领”。
    稳定的白领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白领太穷”是所有专家赐予的“白领”们最不能承受之重。这个“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之所以一露面就“鸡蛋与西红柿齐飞”,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做白领,实在是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白”不起来——就譬如把东施评为“十大美女”,不是恶毒也是讽刺。

  相关稿件
· 别太把“白领工资标准”当回事儿 2007-11-05
· 白领们都犯了“不成功罪” 2007-11-05
· 中国人真的能如此轻易就“白领”了 2007-11-05
· “白领工资标准”凸显学术的无厘头倾向 2007-11-05
· 白领标准为何成了笑话 200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