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无车日”缘何惹争议?
    2007-10-29    作者:燕农    来源:齐鲁晚报

  10月28日《新京报》报道,自10月起,昆明成为全国第一个月月都有“无车日”的城市,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主城一环内只对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特种车辆及其他公共交通车开放,全市各级各部门公车一律封存。这在当地引发了争议,甚至有市民说这是作秀。
  任何关乎公共事务的争议,往往都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有关。如果各方都是只维护自己的利益,能够统领各方利益的公共利益不能得以彰显,争议几乎就会成为必然。昆明“无车日”的争议,大抵也是如此。
  市民有快速、便捷、低成本出行的诉求,政府有促进城市节能减排、交通顺畅的责任,二者从根本上并不矛盾。但在政策制定中,当地政府部门将“无车日”定在周六,客观上隐性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此番争议的导火索。
  其实,不用反复强调我国公车的庞大数量,以及围绕公车产生的腐败、浪费问题,公车作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在去年北京中非论坛期间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因此,即使从顺畅交通、节能减排的初级意义上说,“无车日”的主要针对对象也应该是公车。以此来看,将“无车日”定在政府部门不上班的周六,显然不十分妥当,政府部门在“无车日”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也几乎丧失。而在周六的“无车日”,“全市各级各部门公车一律封存”,也显得画蛇添足——公车在非公务时间本就应该封存。
  这样看来,昆明的“无车日”过多地强化了市民的义务,而淡化了政府部门的责任;公车基本上不受实质限制,也使得政府部门不可能在行动上率先垂范。因此,引发争议注定在所难免。
  进一步说,即使从交通状况出发,“无车日”也非万能之策。9月22日,全国开展的“无车日”暴露出一些城市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软肋”——尽管市中心车辆很少,但在城市非中心区路段却出现了比平时严重得多的交通拥堵;尽管公交车增加了班次,但拥挤程度依然有增无减。也就是说,要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必须致力于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优化,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无车日”。
  由此看来,我们对“无车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无车日”的发源地欧洲,“无车日”已经被欧盟纳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计划,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基于此,法国针对“无车日”的式微之象,开始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以追求更为实在的公共利益。可见,只有政府部门最大限度地限制自身利益,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考虑,穷尽一切措施优先考虑市民的出行需要,“无车日”才有助于扩张公共利益,并真正起到促进节能减排、交通顺畅的作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