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模式需要重新审视
    2007-10-09    作者:马红漫    来源:证券时报
  随着第25个黄金周落幕,关于“黄金周”存废的争议也再次掀起。据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的休假制度势将调整,新的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据报道,五一黄金周甚至可能被撤销。
  其实,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也并不平静,恶劣天气成为了节日的典型标志,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让旅游省份海南造成经济损失5亿元;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阴雨连绵,让游客的兴致大减;就在黄金周接近尾声之时,又传来台风“罗莎”即将影响浙、闽、沪的消息,相关区域的景点开始着手提前关闭,游客也被疏散。
  天气因素让所谓的“假日经济”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集中“全民运动”型的长假活动,固然能够在短期营造出风风火火的假日氛围和经济效果,但是这样的模式却不得不承受风险集聚的考验。如同股市名言“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一样,全民集中休假的模式如同押宝,一旦天气等无法为人力所控制的外围环境发生变化,就将让繁荣的人造泡沫迸裂。就以海南为例,著名的旅游省份,在台风到来之时不得不关闭景点,游客也是望而却步。统计显示,在本次“十一黄金周”,10%的旅游团队取消或退团,近20%的“自由人”取消先前的预订。
  如果说天气影响假日经济只是一种偶然,那么更为关键的是,当初实施“黄金周”制度以拉动消费的动因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挑战。
  事实上,当初设立“黄金周”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让公众获得集中休假,而是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萧条、内需不足的背景下,期望通过调整假期时间安排,促进居民旅游、购物等消费开支的增加,最终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多年来的长假经验表明,“假日经济”对拉动内需并没有太大实质效果。
  数据统计显示,长假带来即期繁荣的前后往往是消费的萧条期。数据显示,黄金周后的两周,零售业指数值最低;两周之后,市场才基本能够恢复节前的正常水平。由此可见,假日的商业促销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刺激部分居民的消费,但就整体而言,无非是把预期利润从一个商家手中转移到另一个商家手中,把彼时彼地的消费者吸收至此时此地而已。在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多数消费者平日里积聚的消费能量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释放,造成淡旺季泾渭分明的现象。换句话说,长假只是把社会的消费结构挖了个坑,然后换个地方堆了一座山,而总量并不会因为迁移而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长假的经济拉动效应应该体现在增量消费上,也就是体现在民众平时不舍得花费的开支上,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这一标准之下,长假充其量只是促进增量消费的催化剂,而并非决定因素。
  其实,导致“假日经济”不能奏效的根本症结,在于民众不敢敞开自己的钱袋子。在社保体制覆盖面偏低、社保分配不公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广大民众不得不为购房、教育、医疗等事宜储备一定资金。由于预防性需求的挤占效应,民众用于娱乐、休闲与购物的可支配收入总量大打折扣。如果整个收入和消费预期无法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的促进消费的政策多半都属于细枝末节的矫正,而非体制性的突破。
  据统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但是,尽管居民的财富有所增长了,却并没有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而是多以储蓄形式流回银行,或者在股市火爆的背景下进入资本市场,却很难进入消费领域。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中国的居民储蓄“活期化”现象明显,目前我国银行储蓄活化率达到了1/3,在国际上处于偏高水平。储蓄“活化”的背后正是居民对于收入和开支不确定性的担忧,以“活化”的储蓄应对风险的可能性。
  有钱不花,并以回报率最低的活期储蓄形式存放实乃广大民众的无奈之举。民众目前尚需为基本生计担忧,休闲娱乐的心境自然比较淡漠。以养老体制为例,我国当前基本养老的覆盖率仅为16.7%,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世界银行数月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偏低的基本养老金覆盖率表明其公平受益的功效尚未实现。而作为具有激励功效的补充性养老基金和企业年金,却在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垄断行业积累了上亿元。这种不公平的保障分配体制挤占了其他行业民众的利益,将多数民众隔离在平等受惠的玻璃门外。由此,民众只有未雨绸缪,将收入积攒起来,才能至少在心理上消除后顾之忧。
  追根溯源,我国长假制度的推出是效仿日本。日本“黄金周”之说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日本各地可实行从4月29日至5月5日的连休。连休日制度为很多日本国民提供了出国旅游和参加各种现代文化休闲活动的机会。或许是日本“黄金周”的繁荣引发了我们效仿的愿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日本国民所享有的福利待遇。日本政府不仅制定了弹性的福利政策、家庭政策,还制定了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大分担了民众负担。虽然日本的保障制度还未达到十分健全的地步,但我国的保障体制与之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民众抑制了平日的消费以满足假日集中购物、旅游心愿,总量消费并未有效激发。假日经济在实质上并未能触及拉动内需的根本目标。究其根源,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诸多欠缺使得“假日经济”失去了应有的根基,最终只呈现出“昙花一现”的消费繁荣。因此,要解决扩大内需的问题,就应该从源头上做起,从制度上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真正刺激国民的消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