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公车属本末倒置
    2007-09-12    王石问(职员)    来源:河南商报

  “我们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能达到50%。”10日,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一再强调。同时,王凤武也表示,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9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让市民买不起车,开不起车,养不起车,进而选择通过公交出行,这种逻辑关系有着良苦用心的算计。问题是,如果只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而不去考虑限制公车,就未免选择性失明,有厚此薄彼之嫌。

  关于公车有两组数字:其一,数字显示,我国公车费用每年消耗约3000亿元。其二,去年,中非合作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由于实施了交通管制,“49万辆公车入库封存,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一言以蔽之,城市交通拥堵和数量庞大的公车难脱干系。
  私车和公车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保有量都数字惊人,对交通拥堵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倘若只提高一方的使用代价,势必引起另一方的强烈舆论反弹。数日前,北京实施单双号限行,限行这几天,北京市空气质量大有改进。然而,这种初衷良好的举动仍然遭受了一些争议,私家车一族中就不乏强烈抱怨者。
  其实,建设部官员之所以煞费苦心地提出——要提高普通市民使用私车的代价,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市民为何不愿乘公交?笔者觉得,更该反思的是公交为何对市民没有吸引力,如果公交一路绿色通行,交通无障碍,市民不可能不选择公交。
  其实,在现实语境中,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要公权力部门和公务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推行何种措施都会很顺利,都会赢得民众的积极支持。民众怕的是,政府部门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自己不率先做好榜样,老让民众做榜样,如此,民众自然腹诽,甚至进行软抵抗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