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报告不能无限期推迟
    2007-07-24    作者:郑渝川    来源:红网
  “绿色GDP”项目2004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启动。今年3月,该课题组有关人士表示,2005年的绿色GDP核算研究已在去年年底完成并提交,污染损失和GDP扣减指数比2004年报告要更高。这份报告的最大突破点,是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损失GDP扣减情况统计表。但该报告的发布一直没有公布。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核算报告将无限期推迟(向社会公开)。
  据介绍,该报告被搁浅的很大原因,在于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在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上存在着重大分歧。统计部门认为相关数据只应作为决策参考;而环保总局则认为应向社会公布。此外,因为扣除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大大下降,因此一些个别试点省市还曾经向环保总局和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7月12日举行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会上指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特别是价值量核算,是一项理论和方法都尚不成熟、国际上仍存在很大争议,在实际操作上难度很大的工作,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正式公布他们的价值量核算结果。”国家统计局对绿色GDP核算范围和统计方式的担忧,实际上需要客观的看待,如果不成熟不完善的数据体系,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决策指标,而且更为危险的是误导国内民众,在国际上为“妖魔化”中国制造、中国环境和攻击中国在《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立场的利益集团提供说辞。
  我国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则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而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一次报告中提供的数字,2005年全国共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上访投诉40多万起。可以预见,如果2005年度的绿色GDP核算报告公布,肯定会带来更加“可观”的“损失”、“治理成本”数字,肯定会引发民意的强烈反弹,进而给参加试点的省市带来工作上的被动。“和讯网”报道中提到的个别试点省市给环保、统计二局发函要求不公开,也表明试点方对预期结果心知肚明。
  正如7月19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相关评论所言,目前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相对关联度的核算标准,来准确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损耗之间的关系,即使绿色GDP数据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精确还是粗略,都是一种进步。事实上,国内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数字的公布即使引起广泛震动,也是基于一些地方本身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事实,不是虚构并非恶搞。不公布报告不意味着国内外就会形成对中国环境治理的肯定意见,反而助长种种猜测甚至错误推断,这积累下来反而可能形成更加危险的偏见,抵消中国环境治理努力打造的形象。
  笔者认为,国家决策层应当及时推动环保、统计部门发布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报告公布意味着某些经济增长和GDP基数一直“笑傲江湖”的地方将直面真实的、惨淡的增长,短时间内影响地方形象和投资吸引力,主政官员的脸面难免不好看。但同时这可以冲破环保的软障碍(观念和制度因素)、硬障碍(特殊利益集团阻碍),进一步坚定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抑制个别官员的短期政绩冲动和投机、侥幸心理,有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因为地方官员考核方式和内容没有根本性改变,被纳入绿色GDP试点意味着地方经济发展成就要被大打折扣,试点省市难免不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将绿色GDP的核算列为整体性、全局性的核算方式,在核算评估中完善,同时在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评估中进一步加大公开透明的程度,争取公众在此问题上的更广更深参与,积极利用舆论力量制约“唯发展主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