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跨栏猛跑,房价却似刘翔
    2007-07-03        来源:时代商报

    数据显示,工资多了,不是小涨,是大涨。
    记者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获悉,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据悉,2002年,中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3161亿元,到2006年达到23439亿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3%,高3.2个百分点,是1998年到2002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长速度的1.9倍。(据新华社)

    工资涨,房价涨,物价涨。到底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民生指数?
    在我们的官方辞典里,房价是不包含在物价之内的。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早就表示,购买商品房通常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行为。统计部门将商品房归为投资品而非消费品,一直广遭质疑。统计部门认为,只有租房才属于消费。所以在各项统计报表中,我们经常“欣喜”地见到工资涨了,于是乎大家都和谐了,幸福指数全高了……
    可是我们的官员是否知道,房价的上涨消弭了多少民生指数啊,消弭了多少幸福指数啊?
    “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老百姓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包括收入、就业、保障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种感受。百姓觉得满意,幸福指数就上升,不满意,幸福指数就下降。
    工资涨了,据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还有余,但实际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工资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总体说来,大家是不是更有“余钱”了,这才是关键的问题。要看到,更多的人买房是把它作为一种消费品的。物价指数不能不包括房子在内,同是作为耐用品,汽车、彩电等使用年限也很长,它们可以成为统计对象,住房为什么就不能?
    不管怎么说,工资增长都是好事,但是作为一项民生数据的传达,不能光说“高兴的”,不说“整体的”,恰恰只有整体的综合数据才能反映百姓的生活时态,而仅仅是统计学上盲目乐观,并不能让百姓有多乐?
    就在十多天前,中国人民银行6月20日发布的二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选择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滑,从2006年第三季度的28.2%降至本季度的19.5%,累计降幅达8.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
    从最朴素的生活逻辑来看,所谓消费意愿下降,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要么是收入有限、根本无钱消费,要么是虽有余资,但由于受种种社会条件限制而不敢消费。
    究竟是什么让老百姓“捂紧”钱袋子呢?在住房领域,调控不断,房价却一路飞涨,廉租房之类保障制度仍然进展缓慢;全民医保还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昂贵的医药价格依然如故;教育方面,义务教育也并非完全的免费教育,择校费之类教育开支更是家长不可避免的“义务”,至于大学收费,仍是居高不下……
    工资涨了,即使超过物价水平的涨,但是大家还是把手里的钱捂得紧紧的,我们的民生温度还没有升高,这是工资涨得比较猛烈背后的生活现实。
    工资上涨跟不上房价物价上涨步伐,这正是:工资跨栏猛跑,房价却似刘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