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上涨为何引来板砖一片
    2007-07-03    作者:文馨    来源:河南商报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7月2日《扬子晚报》)

  中国职工“薪情”不错,但面对这个“利好”,公众并不买账,网上跟帖大都一片反对,认为“工资上涨”是个“伪数据”。人们为何会有这种看法?
  首先,这个工资统计不全面,从而导致“虚高”。去年,广东省公布职工月平均工资2800元,为全国最高。后来媒体披露,这个数据不包括大量低收入外来工的工资。其实,全国和广东一样。据悉,按照我国职工工资统计相关规定,工资统计的对象,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体制内人员”,而没有资格参与统计的外来务工者以及在民营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的职工,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显然,只统计高的,不统计低的,出来的数据当然没有说服力。
  其次,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经济学上的一个“二八理论”:如果社会不能均衡发展,20%的人将占有80%的社会财富,80%的人将占有20%的社会财富。如果把这个理论延伸到工资上,是不是20%的人得到了工资总额的80%,80%的人平分那20%的工资呢?事实可能比这个“二八分割”更悬殊。如,差点导致中航油破产的陈久霖,年薪是2350万元,就算他下面的工人一分工资也没有,这家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也高得惊人。我国“基尼系数”还比较高,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连续两位数增长,很可能意味着极少数人工资的迅猛增长,多数人的工资原地踏步,没有上涨感觉。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张家有钱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
  必须看到,我国当前经济组织、就业模式、职工身份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用“老办法”统计,表面看有政策依据,是“真实”的,但由于统计范围不全面,不是一种实质“真实”,统计出来的数据,不过是“虚假繁荣”而已。还应看到,个别人的高收入带来的整体工资“虚高”,给大多数人戴了个“虚名”,而给极少数人打了掩护,掩盖了收入悬殊的社会危害性。任何统计数据,不仅是为了真实反映现状,也是高层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质不真实的工资上涨,同样会给决策者以错误认识,也易诱发错误判断,影响决策,进而伤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