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啥对“工资连增两位数 ”没感觉
    2007-07-03    石子砚    来源:华商报

  记者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 “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获悉,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递增13.5%,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7月2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中国职工工资连续4年年均递增13.5%”,不但坊间大多数公众表示“没感觉”,甚至还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质疑。如果这一统计数字真实无误,为什么事实与公众的感觉相去甚远?
  数字与民意没有同感与共振,笔者认为,一个短板首先在于公共产品的匮乏。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而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也就意味着,制约公众工资增长“感觉”的,不单是收入的绝对增长幅度,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但事实上,目前这些供给却难以让人乐观:房价居高不下甚至连年飞涨,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的新“三座大山”压得漫漫红尘中的平头百姓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这一短板,就在很大程度上折抵、消弭了工资增长带给公众的“喜悦”,从而让多数人“没感觉”。
  其次,像网友所说,一个“平均”把多少不平等给掩盖掉了。据统计,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8%”占有“55%”,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年均递增13.5%”又有多少现实意义?垄断企业之外的一般职工又能有多少 “感觉”呢?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税负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06年,全国税收增长了21.9%,远远大于公众 “年均递增13.5%”的增幅。《福布斯》发表的2007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继续是亚洲经济体中税负最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三,税负痛苦指数是152。而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增长恒定的情况下,税负增长过快,两相抵消,公众收入增速就自然会感觉相应放慢。税负痛苦也是让公众对于涨工资没感觉的原因所在。
  上述分析警示我们,要想真正使“工资连续4年增长两位数”化为公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觉,化为切身的民生感受,尚需从增加公共产品保障、打破垄断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减轻民众税负等各个方面做起,而不是幼稚天真地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地空喊“工资连续4年增长两位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