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鉴宝”真假都该给个说法
    2007-07-02    记者 张子瑞 实习生 王泳惠    来源:市场报

  近段时间,本报接到一些收藏者的反映,称依托央视《鉴宝》栏目的藏品鉴定会随意收取鉴定费, 并有高价售卖鉴定证书之嫌。为此,《市场报》记者数次亲赴鉴定会现场进行了调查。

有心收费,无心鉴定?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羊坊店路天洋商厦A座四层的藏品鉴定会现场。鉴定活动是从上午9时正式开始,但刚过8点,已有不少人在门口等待,其中大多数人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记者看到,这天上午前来鉴宝的收藏者有三四十位,但据知情人说,这还不算最多。
  9点钟,鉴定会开始。记者征得一位名叫朱承旺的收藏者同意,和他一起走进鉴定室。鉴定室里摆着张桌子,两名专家坐在桌子的一边。朱先生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玉环递给专家。专家对着大灯看了看,与另一位相视一笑,爽快地对朱先生说:“假的,你拿回去吧!”一头雾水的朱先生还想再问个究竟。“我们还有其他的鉴定者呢,您快点!”工作人员已开始催促。“300元,这样就完了?”朱先生纳闷地问。“下一位!”……
  “说我的藏品是假的没关系,但总要有个假的理由吧,真也要有个真的依据啊。花了300元鉴定费,没告诉任何理由就把我打发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朱承旺连称自己千里迢迢来鉴宝是做了件蠢事。
  朱承旺是专程从贵州凯理赶到北京的,想为自己的宝物“验明正身”。为了方便去鉴定会,他住在了离天洋商厦仅几百米的一间地下室旅馆里。与朱承旺一样,在这家地下室旅馆里住着五六位从外地赶来鉴宝的收藏者。他们告诉记者,来趟北京花去数千元人民币,是因为这个鉴定会是央视《鉴宝》栏目搞的,说白了就是冲着了央视的权威来的,但专家们的敷衍了事,让他们很是失望。一位收藏者表示,那些专家只说句藏品是真的、假的,显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仿品,有些也是有价值的。亲历了鉴定会,他们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要么那些所谓的专家不具有专业水准,要么是那些专家只有心收费,无心鉴定。”

2000元买一纸鉴定证书

  据朱承旺介绍,即使藏品被专家认定为真品,持有者也要做出决定,是否愿意出2000元去换一纸鉴定证书。藏品鉴定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持宝者首先要填一份报名表,然后按每件300元交纳鉴定费,最后才可按照序号进行藏品鉴定。若鉴定出是真品,则可自愿获取鉴定证书,证书每件收费2000元。据工作人员讲,这个鉴定会通常在每周六、周日举办。记者看到,6月30日,大雨滂沱,天洋商厦里仍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持宝者。
  广东汕头的收藏者许锦豪也曾到这个藏品鉴定会去鉴定藏品,他告诉《市场报》记者,现在的鉴定费由去年每件200元上涨到了300元,而鉴定证书的费用足足翻了一倍,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许锦豪说:“不明不白的涨价,和专家不清不楚的解释都很让人怀疑其权威性。”
  许锦豪认为,收藏者缴纳鉴定费之后,就已经与鉴定机构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鉴定证书是鉴定程序完成后必然形成的书面结论,额外收取鉴定证书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何况,这个鉴定证书也仅仅是代表专家的观点而已,只能做参考,不能作为市场交易的依据。
  一些藏品鉴定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使是仿品,作为鉴定机构,也会根据情况开具有关鉴定证书,并在证书上对藏品做一定的说明。并且只收取鉴定费,不再加收鉴定证书费。
  十几年前,艺术品若附有专家的鉴定证书,其身价也会倍增,鉴定证书被认为是藏品的“市场通行证”。 但如今,随着艺术品收藏业的火暴,各种鉴定机构的泛滥,鉴定证书也满天飞,其权威性受到很大质疑。
  京城一家知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在征集拍品时,只看东西,不看证书,因为现在的鉴定证书太不可靠了。这位负责人称,由于文物鉴定行为和文物鉴定公司设立的不规范,一些文物研究机构中有职称的研究专家随意涉足商业文物鉴定领域,随意开具文物鉴定证书,导致了鉴定证书的迅速贬值。尽管如此,大多数收藏者对于鉴定证书仍是趋之若鹜,因为人们总抱有这样的心理:有个证书总比没有强。

鉴定工作亟待标准化

  除了对高价收取鉴定证书费用的争议外,很多参加过鉴定会的收藏者也对藏品鉴定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表示了质疑。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异常火暴,据统计国内从事收藏的人员已达7000万,年交易额近200亿元。火暴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法规制度约束。这也导致了目前的收藏品市场上存在以赝品冒充真品、拍卖过程中的假拍等诸多不良现象。但鉴定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最突出的。
  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京城的藏品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保守估计也有一二百家。采访当日,仅与天洋商厦一条马路之隔的京门大厦里,一场鉴定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说是某权威鉴定机构主办的。
  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市场报》记者,我国文物鉴定最高机构是由顶级专家组成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其服务对象只是国家馆藏文物和涉及公安、海关在破获走私、盗窃案件中收缴的文物,对民间收藏者的鉴定要求不予受理。随着民间收藏的发展,人们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多,鉴定公司的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谓一本万利,因此,各种鉴定公司也就应运而生。
  除了没有权威的民间鉴定机构外,所谓的“专家”,也都比较杂,业内人士透露,在国外,鉴定行业有系统、分门归类的专业公司。但我们的文物鉴定工作却无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目前中国收藏市场没有职业的鉴定专家,现在从事鉴定的专家多数是“兼职”的。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文博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丰富文博知识的学者以及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老先生告诉《市场报》记者:“现在的收藏市场又火又乱。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由于收者盲目收藏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受拍卖行胡乱炒作的影响。”杨老先生说,正是由于收藏市场的混乱,直接导致了鉴定市场收费的混乱,“鉴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一种义务行为,所以收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不能乱收费,有的该收,有的不仅不该收,还应该赔,赔给人家实物和精神的损失。但目前,什么该收,什么该赔,收多少,赔多少,没有明确的依据。”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淑芬女士则向《市场报》记者表示,宝物鉴定专家的收费大多并不是由专家定的,专家一般是通过一些鉴定中心和有鉴宝栏目的电视台作为中介机构去收费的,对于这些中介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使得收费起伏落差较大。张女士还指出,目前宝物收藏和鉴定市场上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市面上存在的许多宝物鉴定中心都缺乏严格的资质认定。比如,政府部门一般多是将鉴定中心资格认证标准量化,规定有几名以上的专家等标准就可以进行宝物鉴定工作,但是对鉴定中心的优劣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