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特区”真正成为改革的领头羊
    2007-06-11    河北 郭之纯    来源:南国早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也是第一个“城乡综合”的改革试验区(相关新闻见南国早报6月10日第13版国内新闻报道)。

  有别于1979年起陆续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老特区”,人们将最近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称为“新特区”。虽然名称有别,但功用大致相似。事实证明,设立特区确实是推动地方深入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且不论深圳等“老特区”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即便成立时间不长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也都日新月异,成就非凡。
  然而,随着“特区”或“新特区”越来越多,有一种现象亦愈发凸显,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功能上讲,特区其实就是改革的试验田。特区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更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的作用。然而,从1979年设立的第一批特区至今,特区好像只成了特区人的特区。不仅其巨大的经济成果别处无缘共享,即便特区的经验教训、政策制度创新的成果等也并未得到有效复制。每个特区都至多是一枝独秀,成就了一方经济,应有的辐射作用却很寥寥。不仅如此,有些特区甚至还对周边的资金、项目等形成了巨大的吸附效应,反倒影响到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显然有违于设立特区的初衷。特区之“特”,不能是特权和特殊利益之“特”,而更应该是改革之“特”,制度的除弊兴新之“特”。然而时下的特区或新特区,更为看重的却往往是前者:老的经济特区看重的是税收优惠,是针对性和照顾性很强的政策突破;新特区的税收优惠等虽然不再明显,在国家投资和项目倾斜方面得到的好处却远胜于“老特区”。
  期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出现,能够尽快改变此前的这种状况,真正回归“特区”的本意——即落脚于对改革的试验上。诚如专家所言,不应将其看作是国家的“特殊投资区”,而应该真正把本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实验区,以更好的寻找经验、吸取教训,真正起到改革领头羊的作用。
  与“老特区”有所不同的是,重庆市和成都市此次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次将农村统筹了进去,此可谓针对三农问题的一次重要试验和路径探索。既然如此,此次试验就更不能再走以前特区只顾自身发展的老路,而应该特别注重为中国复杂的三农问题之解决积累经验,将正在进行中的农村和农业的城市化、工业化引向健康的轨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