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新特区,小康新样板
    2007-06-11    徐云鹏    来源:红网

  6月9日,成都市政府宣布: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成都同时获得批准的,还有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据6月10日《华西都市报》)。

  笔者注意到,对于是否有必要设立新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少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优惠政策会给小区域带来一定的效益,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统一规划。不少“申新”的地方本身就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没有必要在大圈圈里又划诸多小圈圈。
  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总是胜于雄辩。前两个新特区获得的发展是举世有目共睹的,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仅去年一年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7%。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则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开工建设了64项工程。可见,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中央批准设立成都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成渝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市和重庆市位于西部最富庶的川西平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都市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这次国家设立成都重庆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进一步发挥成都重庆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重庆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加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对于地方来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体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此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区域重点突破。因此,办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助推效应,这一尝试很有必要。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是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三是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五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都表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不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而二元结构改革涉及到城乡利益的调整,改革也将是复杂艰难的,所以有必要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
  由此可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义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五个统筹,其核心是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试点如果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可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据悉,今后,成都重庆将从八个方面推动改革工作的开展: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可以预见,成渝“新特区”,就是全国小康社会的新样板,其示范意义非同寻常,重任也十分重大。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作为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确保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活,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同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仅是一种改革权的下放,如果应用得不好,可能会是包袱,对此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