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区是起点而非终点
    2007-06-11        来源:大众日报

  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日前被正式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诞生的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被称为“新特区”,以区别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深圳等经济特区。“新特区”被认为是中国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特区”设立日,欢呼声四起;虽非西部人,也关心西部事。国家的强大有赖于整体的强大,西部发展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我们有理由为重庆、成都乃至整个西部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我们似乎不必回避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取得了体制优势的重庆、成都,能否迅速跑到全国前列?
  据悉,广州、武汉、沈阳等多个城市都曾提出申请,“新特区”争夺进行得异常激烈。争“新特区”,其实争的是体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权”。相比于过去某些地方向中央要钱,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事实也证明,体制的放活,机制的解放,对一地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重大意义未必是决定性的意义,更非惟一意义。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就跟企业一样,产权制度改革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而不是必然。有的未改制国企依然在市场里游得欢畅,有的已改制国企依然在市场里处处触礁。
  浦东新区为何能迅速发展?在“新特区”体制优势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它所具有的“先天”基础。它身处上海,具有“先天”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而且,它的背后有江浙两省作支撑。应该说,浦东的发展,是上海的发展,是整个长三角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说,另一个“新特区”天津滨海新区,无论在发展的速度还是对周边地区的拉动上,与浦东新区相比,都有所不及。这也表明,体制优势未必迅速转化为发展的胜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重庆、成都而言,在“新特区”的竞争中胜出,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这些年,许多地方受够了体制之累,以为一旦摆脱了体制之束,就能如雄鹰一样振翅高飞。事实上,绝非如此。小到一企,大到一区域,影响发展的因素良多。“新特区”只是给重庆、成都乃至整个西部高飞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怎么做,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怎么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