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模”说明了什么
    2007-05-10    裴娇健(黑龙江)    来源:新文化报

  今年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有人曾用“三高和三中”来形容“过劳模”,即: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中层、中产和中坚分子,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戏称为“过劳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

  为什么出现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说,“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是导致‘过劳模’的重要原因。”而在我看来,这个“过劳模”也应该是国际“半”例的产物。即我们引进了国际上的竞争理念,但却对人家的劳逸结合的相应的保障理念置之不理。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对待工作和休息的。
  比方,4月13日,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在华盛顿举行。这是一次有关全球经济和金融政策的重要会议,但人们发现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意外缺席,因为他已经答应家人去非洲的纳米比亚度假,观察那里的野生动物。德国财长竟因为要和家人去休假而缺席了西方七国财长会议,这说明,在欧洲,休假绝对是天大的事。而最为重要的是,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工作狂在其他地方被视为“成功人士”,但在欧洲或许就被看成一个乏味无趣、不懂生活的人。
  而绝对不仅仅官员,其他人也一样,报道中说,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所就职近10年的大卫,工作勤恳,去年他的研究报告还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获了奖。尽管被视为“模范雇员”,但大卫每年的假期一天也没少休。今年大卫选择了意大利作为休假地。他从撒丁岛给记者发了一封邮件:“我和我的手机一样,都在关机充电状态。有什么事给我发邮件吧,我隔几天会上网查看邮件。不过,这些天我只收到亲戚朋友的邮件。单位好像把我给忘了,而我更是把他们也给忘了。”
  而我们呢,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黄金周期间能得到真正休息的都有限吧?就更不要说什么带薪休假了吧?另外,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生王芳称,减轻过度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赖于整个社会保健系统的健全。一些国家的大型企业都定期为员工进行职业心理保健“但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职业心理保健还只能靠个人调节。”
  “过劳模”的提法似乎有些矫情了,“过劳模”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呀,如果你想要那么高的待遇却还不想付出,世界上哪找那么多的好事去呀?但这也不过是我们的传统思维在作怪而已。
  终归人不是机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是必须尽早树立劳逸结合的理念的。但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想靠个人注意劳逸结合确是很难做得到的,可能做到的制度方面的保证又得等到何时才能建立起来呢?

  相关稿件
· “过劳模”不是白领的“专利” 2007-05-10
· 白领成“过劳模”,掌声还是嘘声? 2007-05-10
· “过劳模”现象越来越多是法律保护的乏力 2007-05-10
· 过劳现象不能“矮化”为“精英病” 2007-05-10
· 拯救“过劳模”社会应有所作为 200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