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现象不能“矮化”为“精英病”
    2007-05-10    志灵    来源:华商报

  今年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5月8日《北京晨报》)。

    无疑,“过劳模”是“过劳死”的前奏,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的事实,足以让我们对白领的健康问题忧心忡忡。但问题是,除了白领之外,还有多少普通劳动者或者说不为专家所关注的职业群体,存在着“纯度”更高的“过劳模”现象?遗憾的是,调查数据指向的仅仅是白领这一精英职业群体,似乎“过劳”是一种“富贵病”。
    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在去年“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曾认为,公安、IT、文化演艺、国家公务员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他也同样将“过劳”问题仅仅视为部分精英群体的“职业病”。
    即便是普通人通过常识和常理都能推断出的结论,相信长期从事专项研究的专家不会不明就里。但不少专家简单地将应当为普通劳动者所“共享”的“过劳病”,仅仅“赋予”部分精英群体,症结就在于研究者的视角和研究定位的问题。毫无疑问,一个狭隘的研究视角,会让一个本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被“矮化”为“特殊问题”。
    如果说预防和杜绝劳动者的“过劳”现象,是保护劳动者进而尊重每个个体身体健康和生命权的宏大命题,那么,所有可能存在“过劳”现象的劳动者在调查数据中都应被一视同仁,而不能存在厚此薄彼的主观倾向,至多存在区分那些“过劳”问题高发职业进而“区别对待”的问题。但在调查对象上的“事前筛选”,会让调查结果成为保护部分群体的依据时,也会成为忽视更多人健康保护的渊薮。

  相关稿件
· 过劳模能跨越十年门槛吗 2007-05-10
· 为何七成白领会成为“过劳模”? 2007-05-10
· “过劳模”折射社会保障体系缺失 2007-05-10
· 杭州“过劳模”也不少 2007-05-10
· 北京白领过劳状况调查 200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