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模”折射社会保障体系缺失
    2007-05-10    作者:裴娇健    来源:新华网
    今年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有人曾用“三高和三中”来形容“过劳模”,即: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中层、中产和中坚分子,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戏称为“过劳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5月8日《北京晨报》)
    为什么会出现7成白领“过劳模”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说,“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是导致‘过劳模’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这个“过劳模”当是引进了国际上的竞争理念,但却忽视了相对应的劳逸结合的保障理念。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对待工作和休息的。
    比方,西方七国财长会议4月13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次有关全球经济和金融政策的重要会议,人们发现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意外缺席,因为他已经答应家人去非洲的纳米比亚度假,观察那里的野生动物。德国财长竟因为要和家人去休假而缺席了这样重要的会议,这说明,在欧洲,休假是很大的事。而最为重要的是,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工作狂”在某些地方被视为工作努力,但在欧洲或许就被看成一个乏味、无趣、不懂生活的人。而这绝不仅仅是官员,其他人也一样。报道中说,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所就职近10年的大卫,工作勤恳,去年他的研究报告还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获了奖。尽管被视为“模范雇员”,但大卫每年的假期一天也没少休。(4月28日《中国新闻网》)
    而我们呢,相当一部分人在五一劳动节期间都仍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更不要说什么带薪休假了吧?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生王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减轻过度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赖于整个社会保健系统的健全。国外,一些大型企业都定期为员工进行职业心理保健。但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职业心理保健还只能靠个人调节。
    人终归是人不是机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是必须尽早建立劳逸结合的工作指导理念。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想靠个人注意劳逸结合是很难做得到的,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制度方面的保证,这又得等到何时才能建立起来呢?
  相关稿件
· 杭州“过劳模”也不少 2007-05-10
· 北京白领过劳状况调查 2007-05-10
· 为何这么多劳动者“过劳”? 2007-05-09
· 七成白领成为“过劳模” 2007-05-08
· [品牌人语]品牌延伸谨防“过劳死” 200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