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师范教育重归“免费”产生破冰效应
    2007-03-07    作者:张培元    来源:华商报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意味着在近代中国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如今将重返大学校园。本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之一的陕西师范大学,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今年9月将有约2600名师范专业新生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师范教育免费”的消息甫一宣布,便引来了一片叫好之声:人大代表以热烈掌声回应、媒体不吝美誉之词、街头巷尾争相热议,就连素来“苛求”的网民也是一片热“顶”……或许,大家之所以为之叫好,从感情上讲,已经超越了六所院校师范生免费所带来的实际益处,而是更期待这成为重塑教育地位的“破冰”之举,能够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化解当下饱受诟病的“上学贵”所引发的教育危机。
    教育的地位有多高?“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再穷不能穷教育”……从来就不乏溢美之词。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有的“光辉”被遮蔽,应有的扶持仍然缺失;相反,教师发不出工资、基层教师严重缺乏、教育质量失衡低下等却广为人知。一句话,教育应有的,还远远不够!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而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国家对师范院校试点免费,必将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一部分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贫困的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教育系统将吸引一批更好的人才,有志于教育者将得到实惠与鼓励;教育事业将逐步重拾应有的社会尊重。
    在直接影响之外,此措施也将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国家不可能允许大学的成本无限制地扩张成无底洞,“缺钱了就高收费”;对于学费畸高的现状,政府正积极寻求化解之道。正因为这样的信号,笔者注意到,有人已经呼吁:能否有更多的农业、林业等特殊院校得到类似的政策扶持?能否有更多的师范院校积极跟进?显然,大家期待“六所免费”如同一个宝盒,一经打开,便释放出更多利好的消息。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省也实施相应的措施,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拿出5000个名额,由财政投入1亿元,这样可以为全国每年培养15万教师。应该说,这对很多省来说,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中国的政策常常讲上行下效,大家有理由期待这一次,也产生更多的“下效”来。
    诚然,把这项民费政策带来的福音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坎”要迈:过多的“事前协议”会否走上计划分配的老路?优惠措施在操作中是否会被消解?一些院校是否会把资源用在加大非师范收费教育,从而损害正当的师范教育资源?此外,今年有媒体报道说,师范生就业被非师范生冲击严重———需要反思的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专业教育之后,为什么如此没有竞争力?师范的教育质量靠什么来保证?难题很多,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如今,大家对教育系统有很多批评,细想来,通过政策性鼓励,提高生源质量,让更多优秀青年投入教育行业中来,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条好途径。但需要注意到,培养教师不容易,让优秀的教师安心留在教师岗位上,终身从事教师行业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温家宝总理说,“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解读总理的表态时,我们不能把眼孤立地盯在“免费”上,而忽略了后面的“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事实上,如果解决了后面的问题,教师缺乏的局面自然会缓解,因此,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待遇的问题,也是巩固“师范教育重回免费时代”成果的必有之举。 

体现公共财政的终极指向

  教育是一种公共品,而教师的培养是有代价的。在笔者看来,师范生“零学费”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体现了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师范教育这一教育之母的凝聚力与吸附力;二是大大减轻了师范生家庭及其个人的经济负担,有利于为更多低收入家庭子女创造更多入学机会;三是通过最大限度降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发展成本,间接提高了教育公共品的品质;四是可以进一步澄清高等教育成本,为禁而不绝的高校乱收费再降虚火。每年动辄上万元的大学学费,已远远超出普通工薪族的承受力,迫切需要“免费师范教育”这只鲶鱼激活沉闷的高教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连续两轮的“十年生聚”,我们的综合国力及社会财富均有了较为丰厚的蕴积,为政府加大公共投入打下了坚实基础。师范生“零学费”,勾画的即是公共财政买单下的民生和谐,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力诠释。但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全免费不同,此次“免费”更多体现了公共政策与公共财政的终极指向———我们决不能仅将其看作是对师范生或低收入群体的一项政策照顾,它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是政府的民生理念及善待教育的态度。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