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难以走出“自行车生态怪圈”
    2007-03-01    石子砚    来源:大河报

  为严厉打击盗窃自行车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等6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专项行动,公安部要求逐步建立自行车购销实名制,即在自行车销售环节实行实名制,明确自行车购车人的“所有权”。(详见今日本报A05版)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恐怕没几个没有丢过自行车的。既然大多数人深受其害,按说,坊间对于国家6部委联合开展的“专项行动”,应该是拍手称快才是。但是,我们看到公众对于此行动大多不以为然,甚至冷嘲热讽。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自行车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大件”;二是由于长期的不作为,公众对于某些公权力救济已存在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
  而实际上,近年来,在坊间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各地公共管理部门也采取了各种不同措施来整治盗窃自行车这一不良社会现象,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这一公共管理困难甚至已被学界概括为公共治理中的“自行车难题”。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影响这一难题治理效果的要素主要表现在:信息、风险和价格。而使信息对规制方有利、扩大反规制行为的风险和缩小反规制行为的市场交易空间是破解这道难题的三个条件。
  而自行车购销“实名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其实跟自行车生产企业编号和原来的打钢印做法并无实质区别。而且,最近以来“实名制”已成为公共治理领域的一个“万能钥匙”,比如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手机实名制、博客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这种实名制万能主义倾向已被认为是一种制度性偷懒,其现实意义也难以乐观。
  总之,如何使信息对规制方有利、扩大反规制行为的风险和缩小反规制行为的市场交易空间才是包括治理自行车盗窃问题在内的所有关涉民生利益和公共治理问题的根本所在。换句话说,要破解公共治理中的“自行车难题”,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治理手段和智慧,而不仅是“实名制”和一个一阵风似的专项行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