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死"根源何在?
    2007-02-12    作者:陈云发    来源:东方网
    如今在医药生产和销售市场,流行着一句话,叫做“降价死”。就是凡政府明令要求降价的药品,市场上马上销声匿迹,然后便被另一种同样疗效的高价“新药”所取代。总之,这药品也像大城市姑娘们的时装一般,不断地变换新花样。
  据2月11日各家媒体转发新华社报道称:从1997年到2006年,国家为了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曾先后19次下令药品降价,所涉及的价值达400亿元人民币之巨,但老百姓仍觉得药价太贵。原来,药品经销商、医院认为,药品降价后堵死或缩小了他们的巨额利润空间,因此,凡是某种药品一旦降价,医院马上停止买进,医生拒绝处方使用,而经销商也立即停止销售,药厂也很快停产。所以,大凡某一药品宣布被降价,立马“降价死”,市场上、医院药房便再也难觅踪影。而过了一阵子,便有另一种同等药效的“新药”被“研制”成功,而价格则是大大提高。例如过去普通的红霉素,宣布降价后,它虽“安乐死”,但却获得“重生”,现在这种药有47种孪生兄弟,每种药的价格是它们“老爸”红霉素的10倍。据称:全国已有3000多种药因降价而停产,而另据杭州天好大药房的资料,该药房三年前开业时的2万多种药,现在,已有1万多种药已停产,老百姓登记待购的缺药,70%已不再生产。
  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医药市场上利益集团攫取老百姓财富的情况是多么严重,而由生产商、销售商、医院方及处方医生组成腐败链,其活动是多么猖獗!他们与政府的搏奕,实际上就是利益之争,联手掏老百姓和政府口袋里的钞票,老百姓吃药多花钱,政府则为医保多支出。
  毫无疑问,这条腐败链不除,药品市场就永远“药难未已”,药品的“降价死”将处于不断的轮回过程,这已成为当前民生的一大难点。
  其实,治理这条腐败链,说难也不难。为什么?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新药审批的“水龙头”没有把握好,未能拧紧。试想,既然国家已明令某种常用药因已成熟,只是降价,而不是淘汰,那么,为什么又要用“新药”来代替?新药者,必须是治疗某种疑难病症有特效,或原生的药品虽有效但有副作用,才需重新研制生产新药以取代。但现在某种新药与原先的降价药疗效完全一样,国家药监局又为何批准价高的“新药”生产?所以,假如在新药审批方面不把好关,那么,药品降价就是一句空话,前述的红霉素“重生”就是一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药品的名称五花八门,同类疗效的一只药,成分也一样,但不同厂家生产就成为不同的药,甚至同一家厂降价前后名称也可以不同,这种“戏法”,其实早就拆穿了西洋镜,但为何屡试不败?这说明,造成这一问题完全是国家药监局管理无方。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就不存在,例如电视机就叫电视机,不论电子管的还是液晶的,从不改名称,只是技术升级。药品管理能否把药名规范?尤其是改头换面的“新药”,其名称不应重新定名,只有这样,才能抑制药品降价死又重生这样的轮回过程。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国家药监局要管好新药“水龙头”的总开关,要有科学、严密的相应制度、法规,去约束新药审批。只要药监局不随便审批“新药”,只要把药名规范起来,我想并不是不能治理的。当然,也还有医院吃回扣问题、经销商、药厂的商业贿赂问题需综合治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