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药品降价死"
    2007-02-12    作者:周明华    来源:江南时报

    年末岁首,杭州天天好大药房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这“缺药登记表”凸显出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进货——医院停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演化为涨价(见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到底我们拿啥去守住这道药品关口?在我看来,根治药品一降就“死”至少需过三关:其一,依法改革,从严审批新药;其二,揪出药品流通领域里的“黑手”;其三,一刀切剥离药品直接进医院的权力。
  先说降价药的非法“重生”问题。诚如杭州天天好药房总经理陈金良所称,随着降价药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众“新药”,如已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便有47种名称,价格瞬间涨成普通红霉素的10倍。
  实际上,对我国近年来每年都要批准的1万多种新药,百姓不会因药品创新的突进而感到欣然,相反,看到的却是身披各种光怪陆离之马甲的价涨了数倍的便宜旧药。当前新药审批需从严把关,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药品学名与分子含量为基础标准的方法来定价定质。全部停止那些只改变药品填充剂而更换商品名的假冒新药的审批与政府定价。当然,这要靠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阳光公示、阳光审批、阳光收费,从而做到以法律制度去守关,而非领导作用去把关。
  再者,药品流通业需整顿,剥离攫利黑手。当前药店与医药公司的成立要求很高,但越这样,越容易使药企成为相对垄断形式的市场怪胎。因为在我国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的语境下,被批准的药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打上了“官亲烙印”。于此,便无法形成药品销售上的市场竞争。那些不配销百姓基本用药的“无德企业”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特别是一些“能人”,大量代理进口药品,这些进口药因披着一件光鲜的“洋装”,就可以逐步打败竞争对手把高价的国外的淘汰药购进。
  其三,需一举打破医药不分的痼疾。医药不分,10多年来一直为学界和坊间所诟斥。医院垄断药品销售以药养医,几乎可以成为失败医改的第一大原因,它败坏医生形象,加剧医患矛盾,可谓是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如今重制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笔者认为,“医药不分”问题一日不除,百姓看病贵便一日不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