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令"遭遇"降价死"说明啥
    2007-02-11    作者:殷建光    来源:新华网

    年末岁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中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这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凸显出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2月10日新华网)

  “降价令”遭遇“降价死”,“降价令”反而成了新药的“诞生令”、“涨价令”,这种奇特现象至少说明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单纯靠政府行为来降低药品价格的措施是难以奏效的。为了解决老百姓用药贵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出台降价令。然而,事与愿违,降价的药品迅速死亡后,很快又打着新药的牌子重新上市,而且价格又进一步提高。“降价令”不但没有很好起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效果,反而为药品涨价创造了机会,甚至为一些官员腐败提供了机遇,这是让人痛心的。
  其次,药品监管审批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为什么旧药改头换面就能变成新药?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药品监管审批部门缺乏真正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药监部门的腐败。国家药监局腐败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因此,要想让政府行为的“降价令”取得实际效果,对新药诞生的监管审批环节加强监督是一个关键。
  再次,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时代。有关专家认为,当前药品在生产领域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市场竞争状态;但在消费环节,85%的药品仍然被医疗机构所掌控,医疗单位既是买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又是卖方市场的支配主体。上游的市场竞争和下游的垄断经营存在冲突,这是医疗市场的一个怪胎,也是导致“降价令”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最后,医药不分的医疗机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有关官员指出,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把药企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我认为,这也是导致现在医院腐败问题的根源,不改变这种机制,“降价令”颁布再多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解决老百姓用药贵的不仅是一个药品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到监督、管理、医疗机制等诸多环节,药品贵是这诸多问题的恶果。因此,“降价令”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把这些环节问题彻底纠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