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缺位下那一只只抢跑的鸵鸟
    2007-01-30    作者:邓海建    来源:国际在线
   1月29日《中国青年报》消息:逾半公众反对“严打”有偿补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考试频道、题客网共同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60.9%的公众感觉当地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现象非常严重,但令人意外的是,52.2%的受访者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是学生家长,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
  在我们的思维惯性里,一提到“补课”,舆论的口水就会铺天盖地地漫骂高考、诅咒惩戒制度缺位,再形而上的,就是漫骂应试教育。问题是,这些逻辑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中国基础教育“补课禁而不止”的积习里,有几重话语一直未曾厘清:一是“补课”本身并无不可,孔子给弟子补过课、苏格拉底给门生补过课,自发而零星的“补课”是符合教育学规律的救济行为,真正需要痛击的是泛滥而被异化的补课,或者说乃至是让“补课”代偿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上课”义务,经济学而言,其实质就是“一个面包掰成两个卖”,有悖权利和公正的底线;二是泛滥的“补课风”不是高考的产物,更不是所谓应试教育的嫡系亲属。人家哈佛牛津的入门考试其惨烈程度不比我们的高考舒缓,西方的学历社会也还在如火如荼,但,为什么他们就不热爱全民皆“补”呢?
  《读者》上曾刊有一句中国母亲的话,多少可以视做“补课风”的民意注脚:“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是的,当大家都在贱卖、抛售甚至免费处理掉孩子童年的时候,不过是为了换得一个不落人后的成年。但是,为什么“非补不可”呢?把补课的不竭动力都归咎到高考上显然是悖谬的,“高考”或者眼下的教育制度只是一只“替罪羊”。关键的逻辑是:我们现在轰轰烈烈的“补课”到底是基于“不补就要落后”还是“补了就比别人进步”呢?如果是前者,那么,“补课”就应该呈现小面积而理性的本来面目,毕竟是因差才补;但现实显然给出了后者的答案,说得好听是为了孩子的进步,实质就是各人最大限度地动用家庭、社会资源去玩“教育抢跑”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金钱第一,时间第一。因此,有钱的可以补很多、提前补的可以学更多,结果是造就了考试实战中的“补课英雄”,而这种示范效应又以功利主义的澎湃动力源源推进。其实,在“补课”这个问题上,教师、学生、家长所掂量的损益率怕是比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明了多了。他们结成的“补课同盟”就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抢跑同盟”,在规则意识缺位、制度归置不力的现实语境下,尝到“抢跑”甜头的就会继续变本加厉。
  第一个抢跑的“补课英雄”,是以机会主义的面目扭曲了“补课”的朴素旨归;跟在后面的全社会“补课大军”,就成了一只只抢跑的鸵鸟,不计身心损失、不计经济投入,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卯足了劲儿泣血狂奔。这,恰恰就是规则意识缺席的悲哀——篡改规则,偷偷把起跑线画在可以被寻租的每个角落——而偏偏任何一种制度设计,永远无法抵达完善与完美。中国教育的沉重和沉痛可谓沉疴泛起,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乱像和法不责众的诡异里,或许就是我们正在漠视或者一直尚未构建起的“规则意识”而已。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