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禁补令”遭遇群体性需求
    2007-01-30    卢荻秋 漫画/李晓宜    来源:大众日报

  寒假刚开始,来自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禁补令”就占据了诸多媒体的显要位置。不过,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考试频道、题客网共同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2800多名参与者中,52.2%的受访者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在学生负担重被普遍诟病的语境下,“禁补令”这个原本应该得到好评的措施,却落得过半人反对的下场,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孩子,所遭遇的学业竞争压力之大是空前的,这种竞争压力逼迫家长把更多的期待加在孩子的身上,也逼迫孩子主动压缩自己的自然成长空间。从教育机构来说,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一直是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在教育能力和水准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就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由此,在家长、学校、老师、教育机构的非理性合力下,补课俨然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群体性社会需求。也由此,尽管教育部门的“禁补令”一下再下,可事实上,补课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种需求一旦上升到群体性的地步,必然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个时候,寄希望于习惯性的“封堵思维”,指望通过一条禁令就能轻而易举加以化解,无疑是痴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禁补令”遭到过半群众的反对,既宣告了“封堵思维”的失败,也提醒有关部门应该全方位反思当今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