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油价下调还不是最好的市场礼物
    2007-01-15    叶檀    来源:中国保险报
  在传说多时之后,发改委终于决定下调成品油价格:自1月14日零时起,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人民币,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人民币。这是时隔近20个月之后,中国油价第二次向下调整。浙江、江苏等省物价局已发出通知,降低各类成品油价格。这说明,此次降价行动酝酿已久。
  相比于油价上涨的及时,每次油价下调都姗姗来迟。并且是在降价传闻满天飞、成品油批发交易极度疲软、舆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不情愿的呼应行动。
  不管如何,这是一个好消息,对市场与民意的呼应,即便滞后,也比对民意的傲慢与对市场的不尊重好得多。
  按照现行发改委成品油定价机制,理论上在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等国际成品油期货价格下行一个月以后,中国的成品油中准价就应该下行。但各种各样拖延油价下行的借口,都以国际市场油价起伏不定、国内石油市场环境的稳定与中国经济安全为说辞,拒绝油价下调。但现实成为这种明为安全实则行政思维的最好导师,在批发市场上石油商人开始小批量进货,库存量大的商人甚至拒绝进货。油品批发市场的疲软,是市场化比较充分的下游市场作出的最好反映。可见,不管管理者与垄断巨头有什么理由,商人总会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作出最快捷的预期。
  成品油价格下调让消费者喜中有忧。担忧之一是此次滞后的油价下调是否会成为以后反映迅速的价格上涨的逻辑铺垫?有了这次被国际市场油价倒逼出来和半市场化的价格调整行为,以后油价或者资源价格上涨时会不会格外理直气壮?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我国的石油定价制度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深层次的定价机制、与国际油品市场的关系、油价与燃油税、养路费等各种税费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甚至还未有着力处。以后在面临国际市场起伏时,我国的油品市场是否仍将面临又一轮舆论与制度上的震动?如果结局如此,那是对社会资源与民众情绪、精力的极大浪费。
  事实上,管理层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却迟迟难以解决。主要原因是油价改革的复杂性使得任何细微的调整都难以得到所有利益集团的首肯,油价改革不仅关涉石油垄断企业、发改委和商务部等制度决策与管理部门、消费者、还有油企投资者、民企油品经营者、交通部门、下游制造企业,甚至还包括国际对冲基金等。反过来也可以说,如同其他复杂的体制性改革一样,在石油领域,仍然缺乏一种各方认可的游戏规则、公开透明的博弈平台,用来调节各方利益。
  只有一点是各方无法反对的: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管步伐大小、方法如何,其主旨应该是向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迈进,奖赏有效率的市场经营者以真正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有关定价机制的方案,最早的一个版本是去年一季度发改委广州会议时曝光的征求意见稿,在数易其稿后,至去年10月发改委召开成都会议期间再度提交业内讨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可能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而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
  虽然这一“原油加合理成本定价法”几乎被认为是得到了发改委认可的方案。但市场人士与社会舆论在如何核定成本、什么样的利润是适当的,在技术上如何与国际原油市场接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质疑。因此,这一被认为受到发改委认可的定价方案要出台恐怕还早得很,即使出台其效果也令人生疑,因为其离市场化即时定价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与此同时,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方法的出台,也意味着中国石油市场的逐渐放开。据报道,商务部定于1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由各部委及三大石油巨头等在内的全国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内外市场因素的逼迫下,石油垄断巨头与决策层必须有长久规则。
  虽然现在成品油市场的开放还可以用油源控制的办法暂时往后拖延,但从国内外尤其是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在国内石油市场的谋篇布局来看,油品批发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中国的石油巨头与管理层而言,油价调整应该是市场自发管理的内容,今后不应成为决策的重心,如何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安全与建立市场化制度公平规则上,才是政府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仅仅成品油价下调还不是最好的市场礼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