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走进日本豪农庄园
    2010-06-18    作者:蓝建中 文/摄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潟县古称越后,是日本的粮仓,所产“越光”米名震天下。新潟县内的泽海村是一个只有约300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孕育了新潟县最大的地主。日前,笔者有幸参观了这座如今已经建为“北方文化博物馆”的著名豪农庄园。
  在江户时代中期的1756年,出身平民之家的文吉刚刚20岁,分到了1.3公顷旱田。婚后他和妻子勤俭持家,后来又开始经商,逐渐富裕起来,而他有了钱就用来置地。文吉1801年去世后,他35岁的儿子安次郎沿用了文吉的名字,家业进一步扩大。第二代文吉在1837年的时候,成为当地政府机构的用品承办商,享有了“名字带刀”的权力。在江户时代,平民有名无姓,且不能像武士那样佩刀。文吉有了姓氏后,开始称作伊藤文吉,此后伊藤家族的族长代代都叫伊藤文吉,现在已经是第八代。据博物馆副馆长伊藤英之介绍,他父亲去世后,他将成为第九代伊藤文吉。
  伊藤家族在全盛的1908年时曾在4个郡的60多个村庄拥有田地,约达1385公顷。伊藤家的家训是:“买地的时候尽量买薄田,薄田成为良田以后再交给佃户。”二战后,由于盟军总司令部推进的农地改革,即赎买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这些土地如今已经换了主人。
  战后不久,第七代伊藤文吉就已经决心要将庄园建成博物馆。而他与美军中尉拉尔夫·莱特的偶然相遇,促成了博物馆的建成。当时驻扎在新潟的美军听说伊藤家米仓中藏有原日军的隐匿物资,到这里搜查。美军中尉拉尔夫·莱特惊异于第七代伊藤文吉流利的美式英语,一打听原来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长,曾经于1918年到1925年在该校留学,顿时产生亲切感。当时,两人一致认为日本的传统生活文化和历史遗产有可能被遗忘,应该给后世保留下来。莱特在博物馆创立初期给予了巨大支援,使伊藤庄园在1946年2月12日作为战后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得以建立。莱特回到美国后,依然对伊藤家庄园一往情深,死后也埋葬在了庄园内。
  伊藤家宅院庞大,在村庄里可谓鹤立鸡群。被高墙环绕的庄园,是在第五代伊藤文吉主持下,从1882年到1889年,整整花费8年时间建成的。庄园面积达2.92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960平方米,是一座纯日本式住宅,房间达到60多个,起居室、茶室、客厅、厨房、佛堂等一应俱全。旧时,日本民宅多为茅草顶,而伊藤家庄园的建筑皆为瓦顶,与博物馆内两栋迁移过来的旧时农民住宅相比,气派非凡。
  整座庄园的主体建筑呈回字型,在这个回字上面,又延伸出不少附属建筑,所有建筑都被游廊连接,不受风雨阻碍。庄园没有金碧辉煌的奢靡,也没有花花绿绿的彩绘,所有木材皆为原木色,黛瓦白墙。实际上,日本700年的武家社会,崇尚刚健质朴,追求的是幽、玄、静、寂的禅意,这种审美趋向自然也反映到了农村的豪农庄园。
  唯一显示庄园豪华的只有一个“大”字。起居室檐下的房梁,是整根杉木制成的,长达30米。由于庄园靠近阿贺野川,这根杉木就是在阿贺野川涨水的时节从河里运来的。厨房面积达231平方米,据说每天就要用60公斤米蒸饭,供十几名家属和近60名下人食用。第六代伊藤文吉举行婚礼时三天三夜的菜单,长达六七米,如今装裱后在起居室内展示。
  整个庄园洋溢着日本传统文化的氛围。庄园的精华在于大客厅前的日本庭院。从大客厅眺望庭园,觉得恍惚置身于京都的寺院。当年,伊藤家从京都邀请庭园建筑师泰阿弥,在这里居住了3年才建成这座庭院。一百数十块庭园石、石灯笼、石制洗手盆,都是从京都运来的。泰阿弥吸收镰仓和室町时代的样式,建立了这座回游式庭园,即中间有池塘,池塘周围设置小路,配置凉亭、桥和石灯笼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6月中旬,庭园内数千株杜鹃盛开,11月,庭园内红叶似火,冬日,庭院银装素裹,实现了“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融融溢清寒”的四时美景不断。
  从大客厅的方柱之间眺望庭园,恰似一个个镜框,把庭院的美景收纳其中。26扇推拉窗打开后全都巧妙地收纳在左侧,没有门扇阻碍视线。日本传统建筑讲究人在室内而如同置身于大自然,大客厅后面是一处小的中庭,所以人处室内,前后皆为庭园美景,全然没有在室内的拘束。博物馆内随处可见的挂轴、匾额等等,说明了庄园主人不俗的雅趣。
  虽然庄园在战争中幸免于难,但是战争在这里也留下了烙印。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主人使用的各种豪华瓷器和漆器,却绝少看到金属器皿。博物馆内两张照片交代了谜底,堆成小山般的铜壶、铜瓶、香炉、铁锅、火钳等,在战争时期由于金属匮乏,而被半强制地征收用来制造武器。
  庄园西北,有一座粉墙黛瓦的建筑,围墙下部以白垩堆积成渔网状,与其下的青色墙体交映,显得格外清爽。这就是庄园的米仓,也是唯一令人有农村感觉的地方。
  在博物馆北侧的广场内,有一座独特的三角形的建筑,称为三乐亭,这就是第六代伊藤文吉建设的茶室兼书房。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的房间组成,别具匠心,也令人遥想当年庄园主人在这里表演茶道和阅读诗书的惬意。
  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都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这也为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农村的文明程度也达到空前高度,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才能在这里开花。

  相关稿件
· 广东宝生园开建蜂业生态庄园 2008-09-05
· 一个农场诞生5000多户“庄园主” 2008-08-18
· 海南:一个农场诞生5000多户“庄园主”[图] 2008-08-18
· 人行长沙支行“解困房”建成了庄园别墅 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