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老北京的门墩记忆
    2010-02-26    作者:孙晓胜 孙伟丽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2009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新春文化庙会上,由天津运来的近300对明清时期大型京津门墩亮相庙会,供游人在逛庙会的同时欣赏。资料照片

    虎年春节期间,在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的新春庙会上,300余对元明清时期的门墩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望。
  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中,一些老北京的四合院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剩下一些院落稀疏地散落在北京的胡同里,在快要被人遗忘的时候偶尔闪入人们的回忆。而昔日四合院门前那些门墩的花纹也已模糊不清,时光就在这雕刻的纹路里游走了。

  门墩勾起儿时的记忆

  雕塑公园的门墩展中,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举着羊肉串,走累了坐在一个门墩上面休息。孩子母亲在一旁赶忙拍下一张照片“小小子儿,坐门墩”是母亲童年胡同里的民谣,现在胡同没了,门墩拆了,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在展览上坐一坐门墩了。
  两位老人蹲在一对门墩前仔细端详。张先生一边看一边对旁边的老伴念叨,1997年和平里的老房子拆迁的时候,门口的两个门墩也留在原处了,因为怕是政府的文物没敢带走,也不知是被铲车推倒了,还是被别人捡走收藏了。
  “抱鼓型的门墩上雕着莲花、麒麟,侧面还有鼓钉,和眼前的这一对很像。要真是自己家的那对儿,那我们就欣慰了”,老两口用手仔细抚摸着门墩说。
  门墩过去曾是四合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先只是家家户户用来支撑正门和二门门框、门槛的物件,后来渐渐多了图案上的装饰,经过工匠巧手雕刻后,为建筑增添了几分变化和灵气,更主要地是显示了主人的门第和地位。

  门墩进了私人博物馆

  雕塑公园庙会上展出的数百对门墩是由天津瓷房子博物院收藏并展出的,收藏者是一对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父子。
  父亲张连志与儿子张然都是石头迷,这次把门墩搬到北京展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能唤回北京人对胡同生活的记忆。
  张然虽出生在加拿大,但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中国古老的石头艺术,父亲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小石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石头”决定回到国内,目前正在北京人大附中学习中文。
  而在北京,也有一位和张连志一样爱好收藏门墩的民间收藏家李松堂,他被很多人称作“中国门墩收藏第一人”。李松堂经营着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同时,还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3号四合院开着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松堂博物馆。
  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保存了李松堂花费半个世纪,跑遍京城捡回来的一千多件民居建筑的雕刻构件,其中光石门墩就有几百个。
  目前松堂博物馆有着清代“皇帝巡游图”石雕梁、圆明园中险些被抢走的石马等几项镇馆之宝。其中来自元朝宰相府的《胡人饮兽图》门墩,也是2009年网民最喜爱的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而“皇帝巡游图”石雕梁长2.25米、宽0.35米,上面雕刻了6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伞盖、司仪,也有武官大臣,完整记录了一次皇帝出巡的壮观场面。亭、台、楼、阁上的吹鼓手演奏的乐曲好像随即可闻。

  收藏门墩是在和拆迁赛跑

  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李松堂有着深深的四合院情结,对四合院门前的石门墩情有独钟。一条条胡同面临拆迁,很多门墩因为过于笨重搬不走,不是被遗弃就是被砸掉了。心疼之余,李松堂想到了收藏。于是只要哪个地方在拆迁,李松堂就骑着自行车赶过去,求主人把石门墩送给自己,这样早期基本没有花费什么代价就收集到了不少石门墩。
  但收藏门墩也遇到过困难,有些搬迁的人家认为门墩是国家的文物,卖给李松堂会惹麻烦,无论他怎样劝说也不同意,宁愿让门墩最后被铲车推倒破坏。
  拆迁的速度永远比李松堂的自行车快,半个世纪的时间,李松堂记忆中的许多胡同、四合院已经化为碎石灰烬,如今只能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生存。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国家建设要拓宽道路,建工厂,改造工商业,老房子被拆掉建合作社和厂房。“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更加严重,很多人亲眼看着父母烧掉了家里的书卷,把祖传的宝贝扔到河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北京拆迁的速度与高楼大厦崛起的速度一样惊人。
  如今告别了平房与四合院的居民,早就住上了防盗门站岗的楼房,旧时四合院里浓厚的邻里之情在一栋栋坚硬的单元楼里一点点淡漠。现在,李松堂周末一有时间就会到博物馆来做义务讲解,他不仅将每件藏品的故事娓娓道来,也常常劝告人们要及早珍惜古老的事物。十元、二十元的门票常常让很多已经踏进博物馆门槛的游人转身离去,2003年非典时期,松堂博物馆曾经关门数月,可现在李松堂认为开门总比关门好,看过这些门墩、雕刻的人心里都会多一份对文物的爱护。

  相关稿件
· 大型木化石艺术雕刻展开幕 2009-09-01
· 游客体验雕刻水仙花乐趣 2009-01-07
· 中国候选国石雕刻艺术精品展在京举办 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