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台湾化纤工业的奠基人:石凤翔
台湾近代工商业发展纪实之二
    2009-03-13    作者:朱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提要
  石凤翔是中国近代的纺织教育家、纺织技术专家和民族实业家,他致力于发展民族企业,并积极创办纺织学校,为纺织工业培养科技人才,并开创了台湾生产粘纤、锦纶及涤纶的先河。同时,他还组织成立了台湾纺织工程学会,致力于纺织学术之推广,对台湾的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左图:石凤翔(1893—1967)
    右图:为培养纺织人才,石凤翔在抗战期间撰写了《棉纺学》专著。

石凤翔建原大华纺织厂

年少有志勤于学

  石凤翔,原名为石志学,于1893年3月3日出生在湖北省孝感县滑石冲。与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他的祖辈世代务农,早出晚归,过着清贫的生活。石凤翔的父亲石忠仪为了改变这种困苦的状况,毅然决定弃农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家境日渐宽裕。石凤翔上有长兄石志泉,少年得志,留学东瀛,就读于知名学府东京大学,研修法律。1907年那年,石志泉归国探亲,看到年方15的石凤翔淘气贪玩,不肯用功读书,很是恼火。家人也早已为他烦神多时,因而母亲便让大哥带着石凤翔去日本严加管教。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长兄便取其义为他改名为“志学”,希望他能发愤读书,学有所成。
  在日本求学的日子里,触目所及的一切给原来那个不谙世事的石凤翔以极大的触动。日本的科技发达和经济繁荣与正处于被列强欺辱、朝廷腐朽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年少的石凤翔的心中燃起了从未有过的爱国热情,他毅然跟随兄长参加了同盟会,并于1910年武昌起义时,回到国内参加了革命。革命结束之后,大哥石志泉未返回日本,留在了国内,并在大学担任教职。他所著的法学著作在国内影响甚广,所培养的学生及故友也多有成就。而石凤翔则选择了继续到日本深造。回到日本的石志翔更加努力地学习,进入了日本京都高等工艺学校研读纺织。当时,纺织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年轻的石志翔立志学好纺织,以振兴中国实业。毕业之后的他到日本大阪内外棉株式会社西之官第二纺织厂进行实习。实习期间,他始终不忘报国初衷,潜心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两年实习期满后,惜才的日本人欲聘其为青岛分厂工程师,但被他婉言谢绝,并于1917年回到了中国。

报国尽在实业中

  回到祖国的石凤翔先是进入了河北省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担任教务长,从事教学工作。半年之后,在湖北省实业厅厅长魏帘希的邀请下,他担任了该省实业厅的技正,并兼任武昌甲种工业学校教员,后兼任楚兴纺织公司视察。当时的楚兴公司是国内早期民间资本集团之一,这家纱厂的前身便是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兴办洋务、引进英国设备创建的早期官办棉纺织工业机构——纱、布、丝、麻四局企业之一,其工业基础雄厚。到这家工厂工作对于学成回国的石凤翔来说适得其所。
  进入楚兴纱厂后,石凤翔在日本所学到的纺织方面的知识以及实习期间学到的先进技术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表现十分突出。同时,他也看到了国内纺织厂和日本纺织厂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国内的企业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手工业行会传统的影响,管理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很难与国外的纺织同行相竞争。于是,他兴起了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纺织学校的念头。经过努力,石凤翔于1918年兴办了楚兴纺织学校,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责。在学校,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原则,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1921年,楚兴公司在河北省石家庄设立大兴纺织厂,然而经营这家工厂并不顺利,由于所购买的纺织机器不当,很长时间没能正常开工。为此,楚兴公司总经理徐荣庭特派石凤翔接任了该厂。在大兴厂工作期间,石凤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他所制定的措施实施得力,工厂的效益不断增长,完全扭转了原有的颓败局面,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石凤翔的领导下,该厂所生产的 “山鹿”、“八卦”等品牌粗细布,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有力地阻止了外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大力倾销。虽然当时国内战火纷飞,但是大兴纺织厂还是获利丰厚,在北方各省的工厂中鹤立鸡群。
  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十多年间,石凤翔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振兴中国的纺织工业。由他先后筹划、设计、督建及经营的裕华、大兴、大华、广元、大秦等5家纺织厂,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尤其在大华厂和广元分厂的建设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抗战时期国内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北纺织繁荣起

  正当石凤翔和他的纺织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国内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就开始在我国华北地区大力扩张其势力,不断地收买由中国人经营的纺织厂。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更加紧张,广大农村经济凋敝,国民购买力迅速下降,加上日货的倾销,许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小型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就连实力雄厚的大兴纱厂也是产品积压,连年亏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石凤翔与总公司的董事长苏汰余商讨相关的处理方法。
  石凤翔审时度势,对时局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提议将大兴纺织厂迁移到当时经济较落后的大后方——中国西部,认为这才是工厂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同仁的热烈讨论之下,最终通过并确立了由石凤翔提出的向西部发展的思路。而在当时,社会各界的爱国人士也纷纷提出开发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抵抗日本侵略的口号。西部地域广大,人烟稀少,在何处建厂成了一个难题。经过考察,他们认为陕西的西安处于关中平原的产棉区,虽然当地交通不便,但其机械纺织业尚属空白,所需的纱、布均靠外地运进,其市场前景广阔,适于建厂。
  1934年9月,大兴公司决定在西安创办大兴纺织二厂,石凤翔被聘任为经理兼厂长。同年10月,他率领八人到达西安,在省主席邵力子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支持下,在西安城北购地122亩,开始进行大兴二厂的基础建设工作。后来又从石家庄运来细纱机和粗纱机,还订购了瑞士纺纱机10000锭、日本细纱机5000锭,购买日本式自动布机320台。经过一年半的施工和安装,大兴二厂于次年7月正式投产,该厂成为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的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兴二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投产不到半年即有盈余。当时,总公司董事长苏汰余到西安考察新厂,对西北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于是决定扩充规模。在工厂的经营中,石凤翔对发展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贩布的商贩和售棉的农民也尽量给予方便,招待其膳食住宿,致使工厂声誉大振。在这期间,为了抵制日本所生产的布匹,石凤翔创立了雁塔牌细布,确保该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深受用户好评,畅销西北地区。
  为了培养纺织人才,他在抗战期间撰写了《棉纺学》专著及《纺织业与抗战建国》等论文,并于1941年8月创办了大华纺织专科学校,自己出任校长。在他办厂的期间内,由于战乱,工厂也遭受了很多挫折,几经毁损又重建。抗战终于结束了,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的陈启天曾邀请石凤翔出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要职,接管日产各厂,但被石凤翔以工程技术人员不宜做官为由拒绝。之后不久,他被推举担任裕华、大兴、大华三公司总经理,常年奔波。

台湾再续纺织情

  石凤翔与台湾结缘,是在1946年。那时候,他因为公事要去美国考察并购买纺织设备,回程时正经过台湾,他就在此短暂逗留了一段时间,详细考察了台湾的纺织工业现状。经他观察发现,当地的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家像样的纺织企业,如能建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于是回到内地以后,他立即提议董事会通过在台湾设立大华纺织厂。为了建立工厂,他从陕西运去了一万担棉花,并从美国购置了设备,选派厂长、主任、工程师等班底到台湾建厂。1947年,裕华、大兴、大华三公司联合组成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石凤翔出任集团总经理,并兼任集团在武汉创办的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校长。
  1948年,由于中国时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团中止了对台湾工厂的投资,怀着对纺织实业的热爱,石凤翔用西安大秦毛纺厂停产后未分红的50万美元,和上海大生公司15万锭纱机在台湾新竹创立了大秦纱厂,并举家迁往了台湾。在资金短缺及当地工业落后的环境下,石凤翔出色地领导完成建厂工作,顺利开工。到1958年,该厂已扩充为4万纺锭和800台织机的大厂了。
  除了管理工作之外,石凤翔还十分关心台湾化纤工业的发展。当时台湾的化纤工业十分落后,市场主要由外国人主导。他深受触动,立志要为台湾的纺织工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于是,他在台湾找到一些知名的资本家一起融资,成立了中国人造纤维公司,在他们的努力下,台湾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第一根人造粘胶长丝,从此结束了台湾不能制造人造纤维的历史。以后的几年中,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相继研发出新的纺织技术,其所生产的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在涤纶的短纤维的品质上与日美无法抗衡,但他始终把提高该纤维的品质作为一直追求的目标。
  除了日常的经营外,石凤翔还十分热心于纺织学会的活动。他经常和台湾纺织实业界的人士交往,积极参与纺织工厂作业手册、纺织品标准的制定等活动。他在1958年提议建立的台湾中国纺织研究中心有效地保证了出口的纺织品的品质,并且促进了台湾纺织工业的良性发展。
  1967年,石凤翔在台北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他对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台湾的纺织工业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子女秉承他的遗志,在他去世之后成立了“石凤翔先生纪念基金会”,用以奖励那些在纺织、化学及工业等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
  时光荏苒,如今台湾的纺织化纤工业依旧蓬勃发展着,但无论何时,只要提起台湾的纺织工业,相信人们都不会忘记“石凤翔”这个名字。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STS中心)

    [相关报道] 刘铭传:“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刘铭传作为台湾第一任巡抚,成功地在台湾推行了改革,被誉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台湾近代化之父、工业化的先驱。他在治理台湾任内,整顿吏治、协调民族关系,开发资源、创办铁路、发展邮电业,在繁荣经济和勃兴教育文化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效,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稿件
· [史话]刘铭传:"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2009-03-06
· [史话]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之十 2009-02-20
· [史话]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之九 2009-02-13
· [史话]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之八 2009-02-06
· [史话]从秦到清财政史探秘之七[图] 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