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变迁]“筒子楼”到“大四居”
    2008-10-22    本报记者:关桂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胡永才,72岁,一位大学退休教授。回忆起1983年全家第一次住进三室一厅、70平方米的楼房的情景,他感慨万千。“那时,大女儿住一间,两个小女儿住一间。床、写字桌、缝纫机、衣柜之类的东西,终于可以摆放在房间里了。”胡永才说。
  而在1979年,老人还住在学校分的小单间里。“夏天没有电扇,只能靠蒲扇来度夏。遇到下大暴雨还漏雨,真有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感觉,我不得不用脸盆来接雨。”老人回忆说。
  “1981年,学校让我暂住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住房,摆放完我的书桌、书柜、床,几乎没有剩余的空间。但这对当年每月只有40多元收入的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房子再也不会漏雨了。我将它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吃饭、起居间,同时利用房子的走廊放一只煤球炉,充当厨房。走廊的一头是公用的洗漱间。因为房间小,我没办法把妻子女儿从老家带来,更无法接父母来尽孝。”他说。
  那是一座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三层建筑,是学校的“筒子楼”。
  “冬天有耗子,夏天有蟑螂,那时就盼望着能住进宽敞的楼房,把妻子女儿、父母接来一起住。”
  “1983年,学校盖了一批教工住宅,我因为教学成果突出被列入分房对象,分到了一套三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房子,有阳台,自来水也接到了厨房,为此全家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记得那时,还没用上液化气,我就和几个同事一起打煤球、晒煤球,遇到下雨天,就发动孩子和我一道收煤球。”
  上世纪90年代初,胡永才家又使用上了液化气,添置了洗衣机、电冰箱、淋浴器。“1993年,家里还安装了电话,虽然还是通过单位总机转接的,但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这几年,我也买了手机,年纪大了,去哪里总得让家里人找得到我吧。”
  近些年来,随着福利分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商品房流行了起来,老人就用积蓄外加三个女儿赞助的钱,购置了一套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商品房。
  “住了20多年的房子多少有些舍不得,但因为楼层偏高,年龄大了,上下多少有些不便。新买的商品房面积120平方米,多了一间书房。我重新购置了空调、电冰箱、电脑、消毒机等东西。小区采光通风好,绿化也好,还有很多体育锻炼器材和棋牌室。如今我退休了,闲暇时间就约上几位老友一起去下下象棋、打打牌。”
  现在“筒子楼”已经消失,一栋栋崭新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再也不用为房子发愁了。”胡永才说。
  相关稿件
· “农民发自内心感谢‘三十年’” 2008-03-04
· 厉以宁:三十年成就三件大事 2008-03-03
· 吴敬琏厉以宁对话我国改革三十年成败得失 2008-01-14
· “大包干”三十年 小岗村民有何新期盼 2008-01-09
· 三十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