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
    2008-04-28    作者:高路 刘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4月23日,市民在南京图书馆看书读报。在世界读书日这天,一些读者来到南京图书馆阅读书籍、听名家讲座,并参加优秀读者评选、藏书家评选、图书推介等活动。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身为读书人,处于做学问的“象牙塔”,如今的大学生们是如何面对阅读的?他们在读些什么?在怎么读?

流行、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

  20日上午,复旦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书报亭前,一名女生匆匆走来,“买一份《外滩画报》。”
  《外滩画报》《上海一周》等是上海不少高校学生公认的“时尚”刊物。书报亭老板告诉我们,上述报刊每周能卖近50份,此外,《瑞丽》《昕薇》等女性杂志也长期旺销,男生则经常购买《体坛周报》等体育类刊物。
  20日,我们在复旦大学周边4个书报亭调查,发现每天只各进两份的几种上海“大报”,直到傍晚仍无一人问津。一位书报亭老板说,思想性较强的《读书》杂志,最多时一个月才卖掉4本,他以后不打算再进货了。
  报刊如此,书籍又如何?
  在位于复旦大学南区的学人书店,收银员掰着手指头对笔者说,卖得较好的书大约有四类:一是实用书,如《股市操练大全》等经管、炒股书籍;二是考题,如《GRE红宝书》《世界500强面试题》等“应考宝典”;三是青年作家或网络作家的小说,如痞子蔡的《暖暖》、韩寒的《杂的文》等;四是有“噱头”的书,如《20几岁决定女人的命运》《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甩了,甩了,甩了他》等。
  一些高校附近书店的老板认为,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很少读经典名著和“大部头”的书籍,一些畅销书的趋势就是“快餐化”:书本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浓缩”,趣味越来越“戏说”,功利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
  一名书店老板介绍,为了吸引大学生购买,许多书都在封面赫然印着醒目的宣传口号: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

“浅阅读”出现的社会背景

  在求学、研究的阶段,在适合细读、深思的高等学府,一些大学生为何更多地沉湎于轻松、娱乐、浅层次的阅读?
  笔者采访发现,学子们的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很多人认为,读“深”的读物乏味、吃力,读“浅”的轻松、有趣,还能作谈资。
  上海大学法学院女生小韩说,她和室友们定期买《八周刊》,那上面写的都是些明星绯闻,很不严肃,但读来有趣,大家都爱看。另一名大一新生说,她平时上网主要看娱乐新闻和网站论坛。
  二是在就业压力下,阅读的调剂、消遣功能被放大,“深阅读”显得过于沉重。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三年级女生小施说,大学四年,学业、实习一个都不能少,还要背单词备考GRE和托福,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翻翻画刊、看看“浅书”,不需要思考,可以走马观花、一目十行。
  一些学生表示,目前流行“读图”“戏说”,甚至“快速、快感、快扔”的“15分钟主义”。
  “没有阅读,没有思想,那么,大学和职业培训所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说。
  王德峰回忆起他当年念大学时的情景:清晨6点钟,学生们早早排队,图书馆一开门,人流就如潮水般涌入。他说,那是一个“阅读饥渴”的年代,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拿出大块时间读书,不但读,还要辩论,“那时候,学生中最受崇拜的人,必定是那些有独立见解、参与学术争鸣的人”。
  如今,大学图书馆的“上座率”已远不如当年。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名管理员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大学生是揣着英语书过来,俨然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
  据调查,各类教辅读物的销量在书店高居榜首。上海理工大学一名学生说,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是为了“有用”,就业单位看重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证书,至于“博览名著”“知晓大事”那类书就没什么用了。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行说,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才华的评价,与学识、思想脱钩。复旦大学曾开展过一项校园问卷调查,读过《光荣与梦想》《国富论》的同学比例分别为1.4%和5.9%,而这些书在以前的大学生眼中都是必读物。

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浅阅读”

  赵立行说,“浅阅读”的人多起来,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
  “俯而读,仰而思。”然而,读而不思或少思,正是“浅阅读”的通病。一些专家担心,长此以往,“快餐式”的阅读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轻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王德峰不无痛心地说,学识和思想是“树人”之本,大学校园里有广博的藏书,有学识渊博的老师,还有志同道合的同窗,为什么大学生不能忘我地投身到“文化的海洋”中去呢?
  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认为,思想使人进步,然而,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大学生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邓伟志也批评说,出版界如果一味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有“浓缩”无“原典”,有“戏说”无“正经”,有“图画”无“文化”,那么,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将步入式微。
  事实上,近年来,“浅阅读”的潮流在全世界都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在一些国家,一系列政策正重新唤起“深阅读”。比如,英国曾将“读书周”延长为“阅读年”,西方一些学者还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
  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趋势,应当引起高校、出版界、文化工作者的高度专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正。

  相关稿件
· 伊拉克,战争让读书成为“奢望” 2008-04-24
· 到图书馆过“读书日” 2008-04-24
· 新华出版社向世界读书日奉献新书 2008-04-23
· 纸价飙涨影响读书看报 2008-04-07
· [读书]“后望”,是我们的希望 200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