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着力打造个性鲜明国际旅游城
    2007-11-21    记者:赵锋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 近两年来,在敦煌市的不懈努力下,敦煌已变成一座个性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名城,城市的品牌效应和发展活力日益显现。
  自2006年以来,敦煌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未来敦煌城市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把握,把城市当作景区(点)来建设,把每一座单体建筑当作景观来建设,并结合敦煌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把抓好城市建设、打造旅游名城形象作为拉动城乡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和建设国际旅游城的突破口。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一座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合理的特色旅游名城形象日渐突显。
  敦煌市市长孙玉龙介绍,由于受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敦煌城市建设不能图大,而要求精。在城市规划上,把敦煌市未来人口数量定位在18万至20万人,利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时间,把现有绿洲区的人口全部转移到城市,让农民在城市购房创业,农民农忙时在农村,农闲时在城市,完成农村城市化的过渡。
  敦煌市坚持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通过土地置换、转让、公开拍卖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将城市土地资源作为经营城市的突破口,加大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信贷规模,把城市作为一个大项目来运作,在大力盘活土地资产上做文章,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滚动发展。另一方面,采取让利、入股、租赁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城市公共设施和旅游景点,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开发建设的良好局面。
  孙玉龙说,坚持以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为出发点,把打敦煌牌、走开放路作为构建和谐敦煌的根本着力点,发展项目围绕旅游上、基础设施围绕旅游建、产业结构围绕旅游调、社会各项事业围绕服务旅游来推动,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止到2006年底,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率达到35%。按照目前国内对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就可确定为支柱产业的传统指标要求,敦煌的旅游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敦煌市通过出让景区景点开发权、经营权和入股、合资等办法招商引资,吸纳各类资金,改造新建了市区至月牙泉、阳关、玉门关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接待设施,建成了瓜州至敦煌高等级公路,协调开通了敦煌至兰州、银川、酒泉、西安、乌鲁木齐五条铁路营运线路,航线航班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至13条。目前全市各类宾馆达到130家,标准床位10000张,各类旅行社及各类分支机构达到64家。
  2006年以来,敦煌市按照服务与国际要求接轨,设施与国际标准配套的要求,从小到一条毛巾、一块桌布、一根牙签,大到景区景点的标识标牌和城市家具家什,都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内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