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京剧鉴古玉 都市白领迷上传统文化
    2007-05-18    本报记者:周俏春    来源:经济参考报

    街舞、电玩、飙车……吸引年轻人去玩去学的时尚事物可谓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传统文化那扇看似厚重的大门背后,似乎掩藏着与年轻人年龄不相匹配的幽静世界。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少都市白领开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纷纷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有的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平。

京剧打开通往传统文化之门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当其他朋友同事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旅游归来的乐趣时,在四川一家新闻网站工作的姚朔昂则沉浸在学习拉京胡的喜悦中。他说:“平时工作再怎么忙,我每周都要去老师家里上一次课,遇上五一这样的长假,可以连续学上好几天,真是格外尽兴。”
    姚朔昂虽然还没满30岁,但论起对京剧感兴趣的渊源,却足足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高中时代。那时候姚朔昂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流行歌曲甚是喜爱,为了练好丹田之气专门报了音乐学院的声乐班。有一次在琴房,遇到一个师兄拿了一张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谱子,对小姚说:“如果你能唱得出这个高音,我就佩服你!”
    尽管姚朔昂发出了那个音,但当时为这个高音是大嗓唱出的还是小嗓唱出的,还与师兄产生了不同意见。回到家后,认真的姚朔昂特意找来《智取威虎山》的资料唱片来求证,没想到这一听,小姚惊艳于京剧的发声科学和优美旋律,从那时候开始,京剧就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姚朔昂说:“京剧的戏词里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文学典故,是一笔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在书本上看似苍白的东西,在京剧里却非常生动形象,举个例子,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在看京剧时你就能很具体地看到古人是如何在生活中具体执行的,比如有出戏是演一对婆媳出去要饭,有好心男子赏了半碗残饭,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媳妇就会要求男子先把饭置于地上,她再去端起,避免男女间递物时肌肤接触。”
    现在姚朔昂除了学习京剧唱腔、拉京胡外,还是执著的“票友”,去年北京新长安大剧院10周年院庆,他还专程赶到北京,自费看了八天戏,虽然那一趟花费了4000多元,可以支付一趟海南或是桂林之游,但是小姚却深感值得。
    小姚说:“现在四川年轻人喜欢京剧的氛围虽然还比不上北方,但我很高兴,与我有共同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大学生了解点戏曲知识,不论学文学理,对文化修养都很有好处。现在我从事新闻工作,写作功底与我熟背京剧唱词密切相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京剧与围棋、书法等传统文化分支都是触类旁通的,多学实在有益。”

古玩玉器鉴赏培训班持续火爆

    “辨伪、断代、鉴赏、估价……没想到小小古玩竟有这么大的学问。”随着电视上鉴宝类节目的热播,各类古玩鉴定估价的培训也持续火爆起来。记者近日在成都一古玩艺术品鉴定培训班上看到,20多名学员正式迈出了成为古玩鉴定师的第一步。不少学员表示,这样的课堂与其说在学习古玩鉴定技术,不如说是在经历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在小小的器物上,翻阅博大精深的华夏史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熏陶。
    宽敞整洁的教室内,气氛格外热闹,因为都是兴趣相投的玩家,大家相互交流着收藏鉴赏中的经验和窍门。四川大学考古系客座教授、主讲老师范勇频频提问,让在座的学员都觉得如同海绵,迫切需要吸取水和养分:“如何判断瓷器制作的时代背景?”“如何识别历朝的名作仿制品?”
    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陶瓷基础理论》,大家用心记录着老师所讲解的每一个细节。32岁的小吴收藏陶瓷器已经有七八年时间,本以为经验足够丰富,但当天听课时才发现自己连某些基础术语和理论还没弄清楚,“到这个课堂上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小吴说。
    授课老师透露,为了让课堂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学员们可以携带自己的宝贝来上课,并现场请老师免费鉴定。此外,在后边的课程里,讲堂也将越来越着重实践操作,还将特别开设市场考察和参观调研,学员们有机会寻访真正的稀世珍宝,零距离接触真品古玩。
    在古都西安,百姓素有收藏古玩玉器的习俗,近年来,对玉器鉴赏感兴趣的年轻人就更多了,市内多座培训机构都针对白领工作繁忙的特点开设有夜班和周末班。
    30多岁的苟红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她表示,由于系统学习玉器鉴赏知识有些年头,周围亲朋好友都奉她为半个专家,经常有亲友托她购买玉器,她还经常在办公室给同事“开讲座”。为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如今苟红业余时间还钻研起了中国历史、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前我没有深刻体会,如今爱上了玉器鉴赏,越钻研越有味道。”

“国学热”启发年轻人寻找精神家园

    在四川师范大学任教的青年教师李里,虽然生活在现代却有一副古典心肠。最著名的就是一年四季的布鞋长衫,住在租来的农家院,安贫乐道,研究国学,设立私塾,传授《四书五经》。当然还有一段按儒家礼节,提着腊肉去求教国学大师季羡林并结为忘年交的佳话。
    如今,李里每周在成都大孳寺讲学,每次都有四五百人前来听讲,开讲前三小时就有人来占座位。听众中既有国家干部、企业家,也有普通市民、大中学生,甚至街边的小商小贩。李里表示,看到听课者中年轻人人数日益增多,他非常欣慰。
    28岁的成都小伙胡文杰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家·国·天下’的情结,作为年轻人,亲近国学,重振国学。这既是文化的寻根、教育的寻根,同时也是民族的寻根。”
    许多业余时间自发学习国学知识的年轻人表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教人一个“乐”字——生活的快乐。学国学让他们能够和谐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同时也使他们的生活越发从容。

  相关稿件
· “文博会”将成文化产业引擎 2007-05-18
· “中国孝心文化工程”日前正式启动 2007-05-18
·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谨防“虚火” 2007-05-18
· 谁来为文化保护区的存亡负责 2007-05-15
· 中医存废:关乎文化更关乎民生 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