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月20日,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评选在上海启动。此次“华赛”主题为“和平与发展”,吸引了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名摄影师参赛。参赛摄影作品数量创下28000余幅的纪录。评选结果将于3月25日揭晓。 图为担任评委的来自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深摄影师、编辑在评奖会现场。本报记者:张明
摄 |
| 20年前,美国人夸口其照相机之多,说“美国照相机的快门是不眨眼的”,还说:“在纽约的摩天大楼上,不管哪一层楼有人从窗户跳下来,都能够找到捕捉坠楼瞬间的照片。” 时隔20多年,中国的照相机绝对量肯定大大超过美国。有人断言中国照相机的快门也可以是“不眨眼睛的”。但是,中国的新闻摄影文化教育尚未普及到足够广泛的范围,中国的新闻摄影尚未形成足够肥沃的产业土壤,尚未实现“多极”生态、自主创新,尚未自觉成为文化构建的核心力量。 “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作为一个国家品牌,随着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不仅是摄影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正成为推动中国摄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支点。
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
中国新闻摄影在中国新闻实践舞台上的角色转变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理念的提出,并逐步成为新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的老一代新闻人一定没有想到,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革命,如此迅速地将新闻信息传播从“读文时代”推进到“读图时代”。而中国媒体“读图”意识的集体觉醒,迅速改变了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与使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人每天平均要阅读150多幅图片。能否提供“新、快、精”的新闻图片信息,决定了能否占据主动地位并获得丰厚回报。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为多数人的愿望。在很多情况下,图片新闻在满足这种需求时比文字新闻更有优势,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媒体市场化竞争引发新闻发展理念包括媒体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和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也悄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新闻摄影市场价值的认识也得以深化。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平均每个版面的“视觉要素”达7.2篇,其中74%是新闻图片,其大量使用图片、强调速读和易读性的办报准则,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其它美国报纸。美国新闻摄影界也因此重新定义“好照片”:能够帮助报纸卖出去的新闻照片才是好的新闻照片。 以影像为载体的文化传播的内涵之一,是将摄影的理念变为公众的知识。新闻摄影业内有一条简单标准:一张图片被认为“好”,其实就是这张图片被“读”出了其视觉语言所要表达的精义;任何一张图片也只有被观看者“阅读”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才得以体现。而在“读图”过程中,读图者的阅读品位、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等,都可能影响图片所呈现出来的意义。
手机照片上头版
2005年7月7日早晨,英国伦敦发生了以地铁、公共汽车为目标的连环爆炸,共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爆炸现场一片混乱,人们惊慌逃窜。 几个小时后,纪录爆炸现场的照片就出现在各国的电视新闻和互联网上。随后,大量纪录爆炸现场的照片占据了各国媒体的重要位置,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报纸都在头版登载了现场照片。虽然光线比较昏暗,画面也不够清晰,但还是让人看后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一丝恐惧。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作为悲剧现场第一见证的新闻图片竟然由非专业人士用手机拍摄!一向只被用于娱乐的照相手机,其拍摄功能在此次意外事件中得到空前的发挥和重视。在大爆炸事件成为重要新闻的同时,“手机照片上头版”本身也成为新闻,有新闻学家因此惊呼“新闻摄影的历史被改写了”。 中国是手机生产大国和手机市场大国,照相手机持有者的绝对数肯定是全世界最多的。2003年,中国市场上的手机还只有15KB的照片数据拥有量。到伦敦大爆炸的2005年,700万像素的照相手机就已在市场热销。目前,清晰度更高、图片数据容量更大的照相手机已不稀罕,而且开始采用光学变焦镜头。照相手机正向“真正的相机”大步迈进,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被改写的关键时刻。 更重要的是,社会公众的摄影活动作为注重导向的主流摄影和追求历史深度的精英摄影的补充,意外地为中国的新闻摄影注入生机,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这是中国摄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摄影大国”迈向“摄影强国”
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刊发、出版、展览的与中国有关的摄影作品中,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旧形象、旧品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实际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在许多人眼里,很多时候贫困、落后、疫病、污染等社会问题仍然与中国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为现代中国的身份书写造成极大障碍。 有专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西方的文化偏见外,中国的图像文化产品在西方市场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加强主流的国际摄影文化交流,打造新闻摄影的国际品牌,建立符合国际的运行模式、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具有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图片的图片信息传播系统,是增进了解、突破偏见与误读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摄影界的对外交流逐步扩大,摄影的社会功效也逐步个性化。随着摄影实践活动进入一个主题、题材、形式、艺术手法和风格十分丰富的多元发展新阶段,摄影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也在悄悄地形成。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2001年开办以来,逐步加大走向世界的力度,已成为中国与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之一,成为中国摄影界进军世界影像市场的平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先后在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秘鲁等国以及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成功举行了精品展,并作为惟一的摄影节庆入主国际权威机构IFEA认证的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从而使平遥国际摄影展的影响由摄影界扩展到国际社会。 有20年历史的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作为上海最早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通过增设国外评委比例、增强与国际摄影组织机构间的合作与联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其国际化水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摄影机构、摄影人士的关注,连续三年得到了国际摄影权威组织英国皇家摄影协会和美国摄影协会的专业认证。 此外,还有聊城摄影展、都匀摄影展及丽水、武夷山等重要摄影主题展览活动,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提高了中国摄影文化交流的国际性。 人们常说,美国是摄影工业大国,日本是摄影技术大国,而法国是摄影文化大国。中国有着占全球1/4的人口,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近20年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是一个副符其实的大国;而中国以75万之众的庞大新闻从业队伍,并且摄影的普及程度可谓空前,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和摄影大国。中国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摄影文化产业大国? 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来临,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传媒市场将对有关中国的图片有较大数量的需求。中国新闻摄影界如何利用这一机遇,为正在形成的这一市场提供合格的图片产品,壮大摄影产业规模,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华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有能力举办国际性摄影大赛,有能力将中国新闻摄影推向世界舞台去驰骋、去打拼,通过“华赛”带来新的视野,促进中国新闻摄影在世界水准目标下的改进、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华赛”的旗帜下,中国摄影文化产业正在重新集结,以新的姿态推动中国从“摄影大国”向“摄影强国”迈进……
相关链接:华赛
华赛,全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是经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摄影比赛。首届“华赛”于2005年3月在深圳举办,共收到76个国家和地区的1765位作者寄来的参赛作品21627幅;第二届“华赛”于2006年3月继续在深圳举行,77个国家和地区的2389位参赛者寄来的27028幅新闻摄影作品。 为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华赛”成为国际重大赛事的科学运作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于今年3月20日至2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华赛”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北京航线廿一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办方,由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