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局的史书制造进程
    2007-02-09    本报记者:曹滢 刘晓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对于有着95年历史的“老店”中华书局来说,2006年年底一部《于丹〈论语〉心得》的热卖,标志着她完成了从纯粹的古籍整理机构到大众通俗历史读物出版的转变。
    创办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等,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颇有影响的书籍。
    1954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在众多知识分子心中,中华书局和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一样,支撑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书局也尴尬地遭遇着“使命”和“活命”的矛盾。上个世纪末期,中华书局一度在教辅和各种“旅游指南”方面大量增加品种,但显然,这些品种与中华书局传统相悖,一时间销量下降,库存积压,经营上捉襟见肘。
    2003年11月,中华书局召开了“弘扬传统、重塑品牌”的讨论会。这次会上树立了“守正出新”的思路。探索如何对自身品牌进行界定,实现继承和转型。2003年12月1日,中华书局在网站上刊登“拟重印图书目录读者征求意见稿”,可以视为试水市场运作的第一步。不到10天,就收到读者来信近百封,对这一计划表示欢迎。这项工作重印了一批断档几十年的图书,挖掘前辈的影响力,重塑品牌。
    2004年,中华书局成立了内部工作室,决定进军大众历史图书市场,并首先推出了《正说清朝十二帝》。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通过“正说”清史为读者解读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
    从《正说清朝十二帝》起,连续七本“正说”系列,一年销售2000万码洋。只是后来因为市场上跟风严重,中华书局不得不宣布暂时停止这个出版系列。但正如中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黄国荣所言,“近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重新醒来”,其实力令出版业震撼。2003年10月,中华书局在零售市场排名151位,到了2006年11月,跃升至24名。
    如何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存、传承下去,同时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开来,这不仅关系到中华书局生存还是死亡,也蕴涵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的重要议题。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介绍,中华书局的出版内容目前细分为大众历史文化图书、学术普及读物和经典普及三个类别,普及读物正是为了更好地扶持学术出版。据了解,中华书局近几年同时加大了大批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开发力度,陆续推出了《清代蒙藏回部典汇》、《中国女书合集》等著作。
    “做学术书籍在很多时候都是在赔钱做,但这是中华书局品牌的核心,否则所有的延伸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李岩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