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作祟 中学生消费讲“气派”
    2007-01-12    本报记者:刘云伶 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身穿“背靠背”外套,脚踩“耐克”运动鞋,背着“阿迪达斯”双肩背包,戴着“斯沃琪”限量版手表,用着新款三星手机和MP3,骑着捷安特变速自行车,北京某普通中学高二学生小曦对自己的这身行头颇为满意。记者注意到,小曦“入时”的装扮在这所学校里并不少见。
    手机、MP3、品牌服装……这些过去只在成人世界中享有的消费品如今正在中学校园中蔓延。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家庭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中学生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的趋势也在日益凸显。

中学生过度消费现象普遍

    王晓萌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记者之所以找到他,是因为不久前他刚刚举办了一场“很平常”的生日聚会,而地点就选在了北京一家量贩式KTV。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王晓萌和同班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早已预约好的KTV豪华包房,从晚上6点一直玩到10点,十几个同学似乎仍然没有尽兴。虽然这家KTV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但仅仅包房的费用就花去了1400多元。“这钱是我爸爸给的,他起初也不同意我邀请同学去那里唱歌,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可能他认为这样有助于增进我和同学间的感情吧。”王晓萌告诉记者。
    除了王晓萌在当晚着实“挥霍”了一番外,据记者了解,凡是参加这个聚会的同学都“出手不凡”,他们送给王晓萌的礼物有80多元的精美笔记本,也有上百元的篮球,平均花费都在百元左右,而他们当晚的出行工具一律是出租车。
    记者原以为中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较为突出,但近日山西省晋城市城调队对当地城镇中学生消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小城市,中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依然普遍。
    这份调查的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100户城市居民中有在校学生的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53.53元,比总体平均消费高2.6个百分点。中学生们在吃、穿、娱乐方面的消费要求呈增长态势,他们的过度消费已经使越来越多的父母难以承受。
    调查显示,中学生搭伴用餐成风,零食更是天天吃。另外,拥有一部手机已经不再是中学生的一种“奢望”,手机品牌的档次与功能的好坏则成了他们相互间攀比的重要内容。
    再有,中学生普遍追求时尚,崇尚时髦,从头到脚尽显“气派”。调查显示:有48.6%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购买服装;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注重服装的品牌,认为服装的品牌比较重要的学生占58.8%。
    当被问及购买名牌服装和鞋子的原因时,中学生中认为品牌服装、鞋子质量比普通的好,穿着显得气派的占75.6%;而也有8.2%的学生是因为看到别人都买品牌产品,自己也不能掉价;13.5%的中学生感到不穿品牌产品会被人瞧不起;只有2.7%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家中有钱消费得起,所以购买品牌服装。由此可见,部分中学生高消费的出发点在于效仿富裕人群的生活。

三大诱因促使过度消费

    负责晋城市中学生消费专项调查的尚续民分析认为,中学生中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家长纵容。近几年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家庭条件日渐宽裕,许多家长主动购买和孩子要求接近的物质,纵容孩子追求物质享受。加上中学生活动量大,爱惜度差,他们的消费品易损坏等特点,使得家长们更趋向于选择高档的消费品,以期有质量保证。
    而面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高消费问题,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许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总认为自己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孩子和他们小时候一样受苦了。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种溺爱却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高消费心理。
    其次,高消费现象可以归结为中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中学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从众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和享乐心理,是导致中学生过度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太原市一所示范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在一起很少探讨学业,也很少交流时事,他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时尚品牌。
    此外,在中学生高消费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费教育的滞后。目前,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高消费。

尚待合理消费引导

    “随着中学生过度消费现象的日益突出,学校和家庭的消费和理财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但关乎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关乎其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尚续民建议,合理引导中学生消费,使其形成合理、文明、健康和理性节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尤为重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学都规定学生不许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校园,另外有些学校还规定学生不许在校外购买饮料和零食,这样的规定确实从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中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但同时,有关专家建议,对中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不妨“疏堵兼顾”。在明令禁止他们的某些行为的时候,不妨开展消费、理财方面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广泛倡导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提倡适度消费,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增强他们真善美的意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