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绿洲——伊金霍洛旗
    2009-12-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成吉思汗陵

    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东与准格尔煤田相连,西邻毛乌素沙漠,南与陕西省神木县接壤,北与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隔河相望。系鄂尔多斯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的战略核心区,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的圣地,享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的美誉。全旗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七个镇,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759人。
    伊金霍洛旗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植被覆盖度达到87%,森林覆盖率达到38.08%,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旗”、“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先进旗”、“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旗县。境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永久储量151亿立方米,地表有六条大的内流河,有两条外流河干流,水质良好。
    伊金霍洛旗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储存条件好,素有“地下煤海”之称,是神府东胜煤田的主采区,国内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78亿吨,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素有“精煤”之称。此外,天然气、煤层气、天然碱、石英砂、高岭土等储量也相当丰富。
    伊金霍洛旗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地处呼-包-鄂“金三角”区域,公路总里程1900.5公里,包茂高速、109国道高速纵横交错;包西铁路、包神铁路、东乌铁路穿越旗境;鄂尔多斯机场坐落旗境,距旗府所在地14公里,已基本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伊金霍洛旗历史悠久,人文独特。早在4000年前的商代前期,游牧民族便在这里初现。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成吉思汗陵园,著名的“朱开沟文化”,保存完好的战国秦长城遗址,以及世界珍稀动物遗鸥保护区、古城堡、现代化矿区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现已成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鄂尔多斯风土人情和草原文化的汇集地。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伊金霍洛旗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战略西移和自治区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等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2亿元,增长24.7%;财政收入完成50.9亿元,增长6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70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01元和7262元,分别增加17.38%和15.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7亿元,增长24.4%。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该镇跃居全国县域百强第54位、西部百强第4位,居全区69个旗县第2位,成为带动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伊金霍洛旗高度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旗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得益彰、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被中央党校《理论前沿》课题组确定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样板旗县。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伊金霍洛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鄂尔多斯“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转型”,加快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切实改善民生,全面提升伊金霍洛的产业竞争力、城乡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力,昂首走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9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增长31%;财政收入达到67亿元,增长31.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000元和8300元,增长32.3%和10.7%;到2010年,力争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3000元,实现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面翻番;到2012年,力争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2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5000元和20000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前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