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中国运载
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新局面
    2008-10-31    张桂芬    来源:经济参考报

神箭腾空
建设中的航天煤化工项目
  中国的航天事业,总是以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奇迹,彰显出中华民族在科技发展上自主创新的实力。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再一次实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支劲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研究院),始终处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中国航天这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怀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以强国强军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加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贯彻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奋斗。

  ——题记

  2008年9月25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9月28日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走出飞船,漫步苍穹,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壮丽跨越,也是中国人征服太空的又一伟大壮举。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以及首次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树立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作为我国运载火箭最大的研究基地,火箭研究院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屡建奇功。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火箭技术研究院发挥航天品牌和航天技术优势,加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航天事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同步发展。
  火箭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第一枚导弹诞生的地方,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建院50多年来火箭研究院培养了一代代航天科技带头人,走出了许多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先后有6位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全国共23位),2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近30位火箭总设计师,最著名的有钱学森,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永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火箭研究院已经由当初100多人的研究队伍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名员工、总资产和年度总收入均过百亿元、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研究院。截至目前,研究院共获得3000余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8项,全国科技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8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000余项。

  承载历史重托,明确战略定位

  毋庸置疑,火箭研究院承载了中国航天过去50多年的发展,如何承载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这是火箭研究院领导班子经常思考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研制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还将承载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党委书记梁小虹说,“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航天科技集团,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中,火箭研究院领导班子不断思索,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军民融合、产业聚集、集成创新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班子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审视火箭研究院的发展,并以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理念,求真务实的立业观念及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结合,以杰出的管理艺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卓越的指挥才干,明确发展战略定位,制定长远发展目标。
  火箭研究院作为“航天运输系统的总体研制和系统集成企业”,要始终保持在中国航天运输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供应商。到2010年实现“武器实战化、运载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基础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和当年实现总收入280亿元的目标。
  火箭研究院航天技术的发展体现在具备自由进出空间的能力,引领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优质便捷、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航天运输工具,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综合国力。
  作为集团公司的总体院,火箭研究院在航天运输系统起龙头和牵引作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在集团公司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中起支撑作用。今后新一代运载火箭将采用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技术。通过模块化组合,形成不同发射能力的运载火箭系列,满足未来不同的任务需求。目前,火箭研究院已在天津建立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预计2009年底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它是研制工程的基础保证,也是后续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军民结合的航天高科技重要基地。
  在航天技术应用领域,该院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思路,在保持运载火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发挥航天品牌和技术优势,在先进能源、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和航天特种技术领域形成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积极作用。

  依托航天品牌,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在火箭研究院的2010年规划中,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风机制造和煤化工的收入将分别达到70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所有民用产业收入将达180亿元,占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民用产业总收入的1/3。
  为实现这个目标,火箭研究院2003年4月22日新增设资产经营部,2005年2月进一步设立经营投资管理委员会,模拟董事会运作,行使本级公司的出资职能和对厂、所、公司的监管职能。
  从2004年起,火箭研究院频频出手,合纵连横,先后并购山东泰安特种车制造厂,组建航天泰安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接收山西长治清华机械厂,成立特种车事业部;收购控股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组建香港航天科技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控股兰州化工设计院,成立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火箭研究院的特种车、风机及风力发电、新材料产业和煤化工等项目,成为民品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目前,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航天煤化工、特种车底盘生产基地、风机生产基地、航天特种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车上装基地和风机叶片基地为依托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正朝着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正朝着实现2010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收入突破180亿元的战略目标不断冲刺。
  据了解,火箭研究院2006年总收入132亿元,其中民用产业占60亿元,“2007年总收入达140亿元,其中民用产业达70亿元,与军品收入平分秋色。”梁小虹书记说。

  以航天煤气化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实现航天煤化工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缺油、少气、富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一次能源构成的特点,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发展洁净、高效、适应性广、建设及运行维护费用低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
  火箭研究院于2005年3月成立煤气化技术研发项目工程部,利用航天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以及设计方面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开展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工作。
  经过几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年产15万吨甲醇/合成氨湿法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工艺包。于2006年利用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启动了航天煤气化工业装置的建设工作,即河南濮阳和安徽临泉年产15万吨甲醇/合成氨的工业示范装置,其中河南濮阳15万吨/年甲醇工业装置列入国家发改委“2007年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及国家资金补助计划”,工业装置应用的粉煤气化炉列入了国防科工委“2007年军转民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及资金补助计划”。今年10月13日,河南濮阳15万吨/年甲醇工业化示范项目按预定试车计划成功点火投煤试车,系统按计划执行停车程序,第一次投煤成功。在经过对气化炉水冷壁、气化烧嘴的检查,确认状态良好后,10月16日,再次顺利点火,投煤成功,开始72小时连续运转。10月19日,在确认整个运行阶段各项参数指标正常后,按计划整个装置顺利、安全停车。
  火箭研究院煤化工产业的目标是以航天煤气化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集成煤化工产业链各个单元关键供应商,采取总承包方式为客户提供工程设计、关键核心设备供应、工程施工、调试等一揽子服务,实现航天煤化工产业链价值最大化。预计到2010年,航天煤化工项目将实现3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整合特种车资源,加快民用产业在“特种车辆”领域的发展

  多年来,火箭研究院为运载火箭研制了一系列大型发射台、重型运输车辆和转载车辆等地面发射和配套设备,在特种车辆结构、上装设备、特种车辆底盘特别是重型超重特种车辆底盘及零部件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生产经验,并形成了多技术专业的系统集成优势,为火箭研究院进入“特种车辆”领域创造了条件。
  专用车项目是火箭研究院特种车辆业务寓军于民的核心项目,在专用车整车领域,目前已完成多种规格的自卸车和垃圾车研制,并基本建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线。根据特定用户需求,还研制了应急通信指挥车、机场专用车、登高车及煤矿用防爆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产品。电动车辆生产基地也已建设完成,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
  该项目是火箭研究院整合集团内特种车资源,走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加快发展军用特种车和民用专用车,成为国内军用特种车领域和民用专用车领域的一流企业,2010年,预计专用车项目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左右。

  开创航天风机品牌,力推风电产业发展

  早在1993年,火箭研究院就开始了风电项目研发工作,6年后他们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D646型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火箭研究院领导制定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风电产业化发展,自主研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三步走科学发展战略,与欧洲最大的风电运营商西班牙ACCIONA公司成为合作伙伴,并于2005年合资成立了“南通航天安迅能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500千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年生产能力为400台。一年后,我国第一批1500千瓦的变速恒频国产化机组矗立在张北和尚义风电场,67台风机正式投入运营;航天风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打破了进口设备一统天下的格局。这就是航天人以航天科技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航天速度。
  但航天人自主研发大型风力机组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火箭研究院选择了世界上最早从事直驱风机研发的生产商荷兰EWT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直驱风机总装厂和叶片厂,以及风机的销售公司和运行维护公司,进行900千瓦直驱风机的产业化运作。同时成立风电研发中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永磁直驱风机技术,并成立院稀土电机研发中心,直接研制生产稀土永磁发电机与之配套。为了开拓风机市场和进行技术研发,航天人投资建设风电场,打造了完整的风电产业链。火箭研究院收购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并更名为“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将风电、稀土电机等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环保节能等优良资产成功地注入到该上市公司中,从而打通了市场的融资渠道。至此,中国航天风电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生产国产化风机,扛民族大旗,是航天人的责任。航天品牌风机将成就未来,走向世界。

  昔日成就辉煌,未来任重道远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20多年来,火箭研究院在国家不同阶段军工企业改革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民品。经过多年在民用市场的打拼,火箭研究院部分项目已经成长为优势民品、主导民品,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新项目取得突破,形成了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公司,同时,造就了一支6000人的民品生产经营队伍,为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梁小虹书记认为:“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如果说加快航天事业发展责无旁贷,那么加快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河”。梁小虹书记深情地说,航天事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同步发展得益于国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坚忍不拔,奋力拼搏,凝聚着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辛勤汗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昔日成就辉煌,未来任重道远,火箭研究院这艘航天巨轮,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又开始了新的航程。
  2015年火箭研究院计划实现经济总收入500亿至700亿元,相当于200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收入。2020年火箭研究院力争实现经济总收入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梁小虹

  梁小虹档案:

  梁小虹,1955年4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莱阳县,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2月转业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北京大学项目管理特聘研究员,兰州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企业联合会现代管理领域“653工程”企业家客座教授;《航天精神》一书作者;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518核心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高级管理人才,曾先后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工作者、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相关稿件
· 贵州航天工业公司成为航天电器第一大股东 2008-10-30
· 长城润滑油借力航天拓展高端市场[图] 2008-10-21
· 2/3的人认为中国科幻文化与航天大国不匹配 2008-10-16
· 航天食品巧克力和糕点有望近期进超市 2008-10-13
· 恒安荣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