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鼓励创新 伦敦音乐剧"名扬利丰"
    2008-06-24    作者:王如君    来源:人民日报

  提起音乐剧,人们就会想到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然而从历史、原创性和影响力来看,伦敦西区似乎还更占上风。伦敦西区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但汇聚了40多家音乐剧剧院,每天不只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伦敦的著名景区,还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产业,为伦敦赢来滚滚财源。

鼓励创新,丰富多元文化

  据记载,音乐剧最早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伦敦一直是世界音乐剧之都。后来这一剧种逐渐传到美国,尤其是纽约百老汇吸引了一大批名家,产生了不少经典作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老汇音乐剧进入了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纽约百老汇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如此情形之下,伦敦西区奋起直追,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万世巨星耶稣基督》、《艾维塔》、《猫》、《剧院魅影》、《日落大道》等,将迷幻、乡村与法国小调等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英国音乐剧大放异彩,伦敦西区再度成为令人瞩目的音乐剧圣殿。

弘扬传统,着眼长远利益

  从形式上看,音乐剧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的戏剧形式,融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富于幽默和喜剧色彩。英国音乐剧在注重创新的同时,更乐于保持优良的传统因素,发展上也注重长远利益和影响。
  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记者都去过,也看过一些有名的剧目,以外行的眼光看,总觉得伦敦西区更有味道、更有嚼头。当你漫步于伦敦莱斯特广场附近,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两处别具风格的建筑,像女王陛下剧院、皇后剧院、威尔士王子剧院等,哪一家都有上百年、数百年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置身其中再看上一出音乐剧,不是“粉丝”也会陶醉。
  伦敦西区上演的一些音乐剧名作一演就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悲惨世界》1985年开始在伦敦西区上演,至今演出了23年,是当地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之一,直到今天观众仍然络绎不绝。

适应市场,以观众为中心

  有专家称,音乐剧是门综合性艺术,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的确,伦敦西区在打造一部音乐剧时,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求,一切以观众为中心来运作,无论题材、剧情,还是表演、音乐,都要达到好听、好看、好玩的标准。一部音乐剧上演前要经过苛刻的检测,不合格绝不推出,如果上演后票房达不到70%以上就会立马下线。而对坚持几年的音乐剧一向都是精心制作,力求长盛不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伦敦音乐剧产业化搞得有声有色。多数音乐剧名作是以版权交易为主,不仅在伦敦演,在纽约、东京以及其他著名国际城市也上演。例如《妈妈咪呀》的历史并不长,但引起轰动之后,立即通过版权交易无限复制,有11个团队在全世界进行演出,一周有超过8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根据伦敦剧院协会调查,每年前往伦敦西区看剧的观众高达1200万人次,甚至在世界杯足球赛举行期间,伦敦西区照样是门庭若市。音乐剧门票价一般是10至60英镑,仅这一项就有可观的收入。各家剧院预售门票还与邻近的餐馆、咖啡店结为联盟关系,凡是预订音乐剧门票的,也可同时以优惠的价格预订餐饮,看起来是观众得了实惠,实际上得利更多的是剧院、餐馆等商家。有人推算,观众在门票费用上每花1英镑,一般要在饮食、交通等方面花费0.5英镑,不用算,这又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无疑会给当地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前不久,伦敦发展署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对伦敦、纽约、巴黎、上海和东京等大城市的文化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国立博物馆、大型剧场、音乐演出、公共美术馆等设施和大型活动次数方面,伦敦独占鳌头,称其为“世界最具文化活力的城市”。即使如此,伦敦仍不满足。伦敦市长近日宣布建立一项140万英镑的新基金,用于今后一年半内资助各种机构开发新的文化项目,目标是在2012年奥运会到来之前,向世界展示伦敦更多的文化精彩。
  (本报伦敦电)

  相关稿件
· 伦敦是怎样摘掉“雾都”帽子的 2008-06-05
·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跟伦敦学什么 2008-05-13
· [奥运名城]伦敦 2008-04-23
· 英国《经济学家》: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困惑 2008-04-09
· 印度企业5500万英镑买下伦敦最老股票经纪行 200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