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高新区:以产业集群带动自主创新
    2007-07-25    刘晓辰    来源:经济日报

    作为西北工业重镇,陕西宝鸡拥有亚洲最大的钛金属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螺旋管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油机械钻采设备生产基地等。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使得老国企在企业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经过市场观念洗礼的职工队伍以及占有地区市场等诸多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找准产业定位

    宝鸡高新区借此东风,一方面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区内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速度,鼓励企业把技术、设备、人才等存量优势转化为增量优势。一方面抓住发达地区制造业和资本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将自身定位于“建成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后引进了德国西门子、日本住友、法国施耐德等全球500强企业和金德发展、艾盟金属等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进入园区。依靠工业资源优势,宝鸡高新区通过“强强联合,体外重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培育产业集群。记者了解到,目前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石油钻探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稀有金属和新型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等5个产业集群。
    其中以宝钛集团为龙头的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70%左右;以秦川集团等企业为主体的数控机床产业,保持了数控机床系列产品的领先地位;以长岭纺电为龙头的程控纺织电子生产基地六大类30多个品种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电子生产基地。

激励企业创新

    近几年,宝鸡高新区特别注重从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吸引科技人才等方面入手,注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内生力。记者采访时发现,许多入区企业近年来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到科研机构去购买新技术,而是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熟悉市场的优势,将企业定位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外脑,与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产学研互动,壮大自身研发能力。
    记者从长岭纺织机电科技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至2006年底共有从业人员510人,其中直接从事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达131人,年科研经费的投入达到销售额的10%。近些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同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逐步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研发队伍。
    由于具备了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长岭纺织机电科技公司坚持走专、精、新之路,使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相继问世,从2000年至今,7项重点新产品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定,5个项目被列入火炬计划,并获得了12项国家专利,此外还有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为我国纺织测试仪器和电控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据介绍,这样的例子在高新区内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要的企业成了创新主体,区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逐年增加,2006年,科技进步对高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

提升管理服务

    近年来,宝鸡高新区全体工作人员主动将自己的角色由“管理”转变为“服务”,构建起一个为企业全方位服务的体系:以国家级创业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人才交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基础搭建的高新区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在近两年中,使32个科技项目获得了600多万元的资助);整合宝鸡高新网、科技创业网、高新人才网建立的智力信息平台,畅通了政府、企业、大学、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近年来建成的一批创新孵化基地,已累计孵化企业238家,孵化项目38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48项。从2004年至今,区内企业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新产品项目244项,陕西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46项,申报专利400余项,获准专利授权290项。
    在园区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04年以来,宝鸡高新区经济总量连续3年呈50%的复合增长,发展速度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今年1月至6月份,该区工业经营总收入同比增长64.0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42%、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5%。

  相关稿件
· 2007年上半年我国石油产量、消费量创新高 2007-07-25
· [汇市•2007-07-19]人民币中间价再创新高 2007-07-20
· 首批创新型基金之一工银瑞信红利基金成立 2007-07-20
· 环湖赛:让体育成为青海的创新产业 2007-07-20
· 建行湖南分行行长龚蜀雄: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200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