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的中国如何应对“银色浪潮”?
    2006-12-13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社会学家早已断言,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有关人士将这一趋势形象地比作“银色浪潮”。在席卷了发达国家之后,这一浪潮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袭来。
  目前,中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百分之十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然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十二日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中国官方已意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
  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令政府头痛不已的严峻问题,美国学者将此称为“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相比之下,中国的压力显然更大。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一千多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局面。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在十二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坦言,中国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解决老龄化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难题是“城乡倒置”。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大都是城镇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农村,而中国恰恰相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百分之一点二四。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要一直延续到二0四0年。
  李本公说,中国老龄人口六成分布在农村,而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为此,中国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李本公说,国家将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浪潮,主流的观点大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体上充斥的是“人口负债期”的提前来临、劳动力减少带来的竞争劣势等诸多令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的问题。 相形之下,“银发一族”的生活质量、晚年幸福等“微观”现实,则被淹没在奔涌而至的宏大叙事的洪流中。
  家庭养老仍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很多子女外出的老人面临“空巢家庭”的处境,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对于这样的问题,政府的力量鞭长莫及,养老模式的转变尚需时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应发挥其现实效用。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国家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老龄事业的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涉老社团筹措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组织大型文体活动、开展老龄科研、发展老年教育;推动各地基层群众组织、志愿者队伍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各种为老服务。
  “未富先老”的中国面对“银色浪潮”,只有调动起各种社会资源,才能使老年人“夕阳红”的美梦成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