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力争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2009-04-15    本报记者:宋斌 蔡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合肥市杏花公园人工湖里由1600多个圆形生物浮床组成的十组水生植物浮岛建成。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提高城市景观水体的自净能力,解决富营养化问题。新华社发(马启兵摄)

  合肥市,居皖之中、紧邻巢湖,是我国惟一的滨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为保护好母亲湖巢湖,合肥市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手笔、大投入,在城区开展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污运动: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型工业企业从强制治污到主动治污或搬出市区;从单一的治理污水到立体治污、防污……2005年至2008年,这个市工业增加值从292亿元激增到609亿元,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则锐减70%。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合肥市仍坚持环保投入不减少,将水环境治理与路桥工程、民生工程并列,纳入重点大建设范畴,2009年全市计划安排38亿元用于环保投资,接近于“十五”期间环保总投资量,力争到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环评 合肥“不要有污染的GDP”

  多年来,受高磷地质、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及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等因素共同作用,巢湖水体呈现中度至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合肥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背负着比其他城市更重的环保压力。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重要特征。我们一定要像抓医保社保那样抓环保。”
  为确保城市总体发展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框架下,合肥市严把环保“第一关”,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做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定位、排放总量、污染处理率等大方向上设定规范,避免盲目招商引资,力促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全市10家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完成规划环评。
  根据规划环评,合肥市对影响城市整体环境的老企业或大力补贴技改、治污,或一举关停、搬迁。马钢(合肥)公司过去日排废水量达10万吨,占合肥市污水排放量半壁江山。在合肥市财政补贴下,这家企业先后投入1.1亿元上马污水治理及回用设施。如今,站在这家企业的排污口处,过去的“滚滚黄龙”早已不见,一道闸门拦住了污水,延伸向南淝河的排污沟渠一片干涸。马钢公司动力厂过险峰厂长介绍,现在企业一年最多开闸补换5万至6万吨水。受益于污水回用,他们生产一吨钢材耗新水量由2006年的48吨降至3.8吨,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
  对其他几家大型老企业,合肥市也拿出“六亲不认”的勇气。如安徽氯碱化工集团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COD减排40%以上;而合肥煤气制气厂、江淮化肥厂等污染大户则先后被关停或搬迁。目前,合肥重点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2008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93万吨,比2005年下降70%。
  与此同时,合肥对所有新进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合肥市因为环保因素先后拒绝了投资10亿元的动植物蛋白质合成纤维项目、大型骨质明胶项目、年产300吨的恶草酮除草剂项目等十几个巨额投资项目。如今,合肥市已形成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污染。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附加值的比例超过一半。

  截污、纳污、净污 合肥市两年内将实现污水“零排放”

  “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项目财政资金要缩减,但对治污、治水项目,资金安排不能减少,只能增加。”——在调度2009年度财政资金安排计划时,市委、市政府要求把水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大建设”范畴,对工程资金和进度按月实施调度,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统计显示,从“十一五”开始,合肥每年环保资金投入都达30亿元,其中,2008年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就达13.28亿元,较2006年增长1.3倍。今年在环保方面的资金安排为38亿元,投资额接近以往5年的总投资量,合肥市提出“力争2010年基本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主要河流实施截污。从2007年下半年起,合肥市决定对南淝河等巢湖支流的河道两侧全部埋设截污管,将原直排河道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流,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这项工程计划建设截污管201公里,目前已完成一半,2009年底将全部完成。
  用新思路加快污水管道铺设。有鉴于国内一些城市因为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满负荷运转的状况,合肥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污水管网。同时打破过去污水管网必须随道路同步建设的惯例,只要道路规划红线确定,条件具备,即先行组织开展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厂网配套,以全面收集城市污水。2006年至2008年底的3年间,合肥新增污水管道724公里,接近前16年污水管网铺设量的总和。到今年年底,合肥污水管网总长将达1500多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
  “集中加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方面,按流域整合拟建污水处理厂,发挥大型污水处理厂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在新开发区域以及管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2008年,合肥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2.16亿吨,运行负荷率在全国36个大城市中连续两个季度排名第一。预计到2010年,合肥污水处理总能力达99.7万吨/日,基本实现污水排放的“全处理”。

  优化人居环境 合肥打造生态滨湖之城

  3月中旬,记者在合肥市政务新区西南部生态补水涵管工程现场发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根据计划,合肥市西南部生态补水一期主体工程建设预计本月底完成,5月份开始试运行。
  负责此项工程的技术人员郭立志说,该工程总补水线路长约90公里。工程完成后,来自六安淠史杭水库的优质水将流入合肥,对匡河、天鹅湖、翡翠湖、南艳湖等市区西南部的水系进行补水,该工程让政务区、经济开发区、滨湖区主要水系都能“活”起来。
  除了合肥西南部的生态补水,合肥市环城水系沟通工程项目今年也将继续进行,合肥将打通环城水系,让南淝河干流、琥珀潭、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等十处城区水域通畅起来,形成城区又一个集亲水、景观及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河流生态体系。
  为改善环巢湖六七条支流的水环境,合肥市首次执行“河长制”,市环保局六位负责人分别“承包”六条河流的污染调查。该局还为每条河流设立一个QQ群,环保局长要登录QQ群与市民交流。
  启用于1985年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175亩,1999年12月停止使用后,其间共吸纳城市生活垃圾220万吨,囿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填埋场没有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收集处理,致使填埋场每天有超过40吨的高含量COD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入南淝河,为南淝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既破坏了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严重恶化了合肥西北城区人居环境。
  2008年合肥市投资7814万元对这个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多年来,这个污水横流、蚊蝇肆虐、恶臭难闻、行人掩鼻而过的垃圾填埋场,如今已成市民休闲远足的好去处。漫步其间,但见绿草如茵,南淝河蜿蜒东去。这项工程也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为2008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建设亲水城市,打造中国第五大淡水湖边新合肥”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向市民的许诺。“只有走近巢湖才能治理巢湖,它天天跟你相伴,你天天看到这个污水,你才会重视它,才会真正去治理它。”孙金龙曾多次这样强调。
  记者在巢湖岸边采访时,滨湖新区史岗村村民史义水正带着两个小孙女在巢湖边散步。他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现在这里的水比以前好多了,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玩,每到周末,不少人开车来休闲。”
  “走近巢湖”让合肥“治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近20年的巢湖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从2006年起,巢湖西半湖主要污染元素各项指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巢湖西半湖氨氮较2006年下降33.4%,总氮下降11.3%,总磷下降29.4%,化学需氧量下降16.2%,巢湖水质正呈现好转趋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