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关注科研成果评估
    2007-01-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从2006年5月“汉芯”科研骗局被严肃查处至今,中国国内围绕科研成果评估展开的讨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报特地刊登驻外记者发来的一组稿件,希望他国经验能对读者有些借鉴和启发。

美国:学术期刊强化论文审查程序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学术造假带来的负面效应会严重挫伤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2006年,一场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及其合作者的骗局让有关学术机构颜面大跌,曾发表黄禹锡论文的《科学》杂志将这一丑闻列为“年度崩溃事件”。学术期刊如何反造假,已成为科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法国:科研成果评估最怕急功近利

    法国科学界的共识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时急功近利是不足取的。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多数法国科学家认为,科研成果中有的已达成共识,有的还有待证明,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很难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并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能以经济效益评估;其次,许多发明是无数科研成果的结晶,很难评估某一项科研成果在该项发明中的具体价值;第三,许多科研成果从发现到实际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俄罗斯:科研成果评估也要反垄断

    在俄罗斯,对科研成果的评估方式因科研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俄中小企业来说,科研成果的评估与直接经济效益相关。这些企业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相当重视立项前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上马后企业也会密切关注其进展,如发现研究前景不佳则可中途停止;研究结束后也有一套针对成果的严密评估体系。因此,在种种制约下,有争议的科研成果便难以出现。

日本:警惕用感情色彩代替科学判断

    日本科技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缺乏科学依据或不能证伪的所谓科学在日本依然有市场。诸如根据姓名占卜运势,以及多吃肉食能生男孩、多吃蔬菜易生女孩等未经科学方法实证的“理论”信者颇众。
    部分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科学成果经过“发现者”本人吹捧和媒体炒作,就容易被套上科学的外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