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企业老总苏树林:石油新生代走上前台
    2007-07-17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为跻身全球20强企业的新任掌舵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回避 两个问题:一是出身于农民,二是多年来在大庆当石油工人
    在最新版的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中,中石化以1316.36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列17位,成为亚洲仅次于丰田汽车的巨型企业。然而,这份优秀的成绩单也许没能引起苏树林格外注意。
    这位45岁的年轻总经理兼党组书记到任还不满一个月。以他勤于下基层调研的惯常风格,到一线和石油工人们握握手、聊聊天,了解职工们的真实状态,似乎要比好看的财务报表更紧要。一位石化基层职员在自己的博客上称:他刚上任,就来一线看望职工,和在场的每个人握手,包括后排就座的“小人物”,一点没走过场,他提醒女职工要保证睡眠,强调尊重老同志和劳模,“讲了40多分钟,没一句是废话,没一点唱高调、喊口号”。
    事实上,苏树林的到来一度引起中石化公司震动。巨型央企领导的职务调整一向引人关注,而有关媒体在报道中石化这次一把手改任时,用了两个字——“火速”。据称,在任职会议召开时,前任书记陈同海还在会场,不久就离开了。当晚,在集团内部的电话会议上,刚刚接任的苏树林讲话:“我来这里担任主要领导工作,深感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更深知任期有限,责任无限。”
    有“少壮派”之称的苏树林,当然不是为坐享其成而来。《财富》杂志数据显示,即便都属巨型公司,但中石化2006年131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37亿美元的利润,与埃克森美孚3472亿美元和395亿美元的成绩相比,依然差距较大。考虑到企业的全球资源布局,中石化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还差得很远。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石化的业务板块中“上游偏弱”,公司所需的原油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外购,深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一些突发事件也可能造成原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去寻找资源”。
    这对毕业于石油地质勘探专业的苏树林,既是全新的挑战,也是施展才干的机遇。
    他一直在大庆从事基层地质工作,并担任总工程师多年,在石油业内属技术专家出身。他身上保持着“大庆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奋勇创业的精神和作风。即便后来担任领导位置,苏树林的行事风格仍是“解决问题,必到一线”。跟他一起去过工地现场的同事说:“他和工人在泥塘里交谈,远远望去,你分不清哪个是苏树林哪个是工人,因为他们的衣服上全是泥浆。”他还下到1000多米深的隧道里,给“参战职工”发慰问品。许多疑难工程问题,不需要高科技,工人们会想出些五花八门的点子,土得掉渣但很有效,苏树林总是为此而兴奋,夸奖“同志们太聪明了”。
    这种“走群众路线”的风格,可能与他出身贫寒有关。
    苏树林出生在黑龙江克东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妹7人艰难度日。小学4年级,苏树林每天起早去捡粪,为的是交给生产队挣几个工分。后来,全家人勒紧腰带供他上大学。他在学校经常是玉米面发糕就咸菜开水,填饱肚子就是最大满足。
    如今,这位黑土地走出来的苦孩子,已经是经验丰富的石油专家、最年轻的部级央企总经理,身边人对他的印象是“相貌儒雅、严谨干练”。在开县井喷事故中,苏树林是第一个到场的高层领导,整个过程表现出极高的决断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早在2002年,苏树林在40岁时就任中石油高级副总裁、并成为“十六大”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他是那一批石油行业领导人“新生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时,中石油、中石化连续任命的几位高层管理者,都是“40多岁,不仅学历高,而且都是基层实干出来的”。
    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央企业战略转型的关头,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能吃苦、有经验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关键环节。石油石化行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战略产业,从国际范围来看,更需要有能力、有魄力、年轻有为的领导人出来挑大梁。“按部就班的人才选拔制度,可能不利于企业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变化。”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价。
    苏树林有自己的“选才”标准: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成才”多年之后,他曾回到母校大庆石油学院,对师生们诚恳地说,到任何地方他都不回避两个问题,一个是出身于农民,另一个就是来自大庆石油学院,做了多年石油工人。这种来自基层的“真实感触”,使他清楚地知道农民和工人“最需要什么”。
  相关稿件
· 近距离观察企业家慈善之举 2007-06-27
· 2007年第2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 2007-06-21
· 温州企业家感言:企业安全感来自社会责任 2007-06-19
· 第二届"中阿合作论坛企业家大会"18日开幕 2007-06-19
· 中国企业家呼吁:勿把慈善当秀场 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