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收入分配:调结构的首要任务
    2010-03-08    作者:余甫功    来源:南方日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造成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最终消费的缺口难以通过国内的消费增长来消化,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问题,结构失衡又严重掣肘了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根源在收入分配失调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三个集中”的趋向:一是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国民收入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4%提高到2008年的20%;二是从劳方和资方角度看,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企业集中。1996年~2007年,我国企业盈余份额占GDP的比重从19.3%上升到31.3%。三是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角度看,国民收入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目前我国收入最低行业与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差距高达15倍。这“三个集中”最终导致“两个比重”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企业利润不断蚕食工人工资,结果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失衡难以避免。于是,一方面,企业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必然导致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攀升。另一方面,居民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导致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支付能力不足。这样,生产能力的过剩与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同样,劳动力报酬过低使人力资本得不到补偿,劳动力素质也就无法提高,从而阻碍了技术升级。因此,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不完善,工资水平远未达到市场均衡,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普遍低于劳动力价值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本的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要素分配是以要素投入(贡献)为依据,由市场供求形成的要素价格决定。初次分配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不过,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不完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并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劳动者素质,而是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所处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缺乏谈判地位,用工单位在工资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用工单位往往倾向于压低工资水平,导致工资普遍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值,工资水平远未达到市场均衡,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长期低下,以至普遍低于劳动力价值。同时,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

    调整发展战略,确立内需导向和均衡共享发展模式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两个比重”,不仅要调整资本和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关系,而且必须调整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一是要调整发展战略,确立内需导向和均衡共享发展模式,由此制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约束性指标,完善有利于政府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政绩考核体系。二是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国家对工资的积极调控和指导作用,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三是完善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如制定《最低工资法》,加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效力;完善国有企业分红制度,建立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储蓄实名制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工资协商与集体谈判机制、劳动仲裁和法律援助机制,为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完善再分配机制,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快出台资源税、物业税等,另一方面增加财政对民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有效调整收入分配。同时,鼓励和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推进第三次分配。五是完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解决好就业是前提。同时,要稳步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统一和完善在城乡、国有与非国有、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间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与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相关稿件
· [两会博客]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我见 2010-03-05
· 调收入分配不妨先调个税 2010-03-04
· 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010-03-03
· 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和出路在哪里? 2010-02-23
· 收入分配矛盾是2010年中国最大挑战 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