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贷政策调控的预期艺术
    2010-02-01    作者:陆志明    来源:上海商报

    承接2009年9.6万亿元的货币信贷天量释放之后,2010年央行、银监会等监管层定调7.5万亿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在1月初信贷快速飙升——截至1月19日已达1.45万亿元,距去年同期的1.62万亿元仅一步之遥,短期内收闸信贷成为央行不得不启用的政策工具。据相关媒体披露,近期已有工行等数家大型中资银行暂停发放新贷款,与此同时,数家被央行点名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商业银行已于1月26日缴款。
  宏观经济调控好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掌控巨轮,既需提前规划处理好合适的线路来驶向最终的目的地,同时也要把握政策的提前量和滞后性,及时调整航向来躲避迎面巨浪和漩涡。货币信贷在2009年全面放松为GDP增速“保八”、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甚至为未来2-3年内经济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样短期集中释放的“猛药”难免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并发症状,后续的经济政策微调、甚至局部中等规模的调整实为必要。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实体经济中流动性溢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显现,并且通胀预期加剧时,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公众预期是当然的政策选择。与此同时,财税与产业政策维持前期的积极状态,以促使实体经济产出保持复苏活力,并刺激就业,确保宏观经济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格局,避免潜在的“高通胀、低增长”滞涨出现是当前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层所面临的首要重任。
  其中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黑脸”角色的货币信贷政策,必须及时留意实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政策调整的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引导公众对通胀、货币信贷的预期。这方面的经济理论已有货币政策的预期分析阐述清楚,其基本原理在于央行必须要“误导”公众的预期。也即央行在经济上升时期为控制通胀而收紧货币信贷,但是并不能让公众显著地认识到紧缩的出现,从而不会大幅降低消费与投资,将经济增长维持在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状态下,那么央行的最终调控目标就实现了。
  事实上,在这一领域曾经备受赞誉的是FED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此君因其长期低利率宽松货币政策引发此次次贷危机,成为主要被批判对象之一,然而其在引导公众预期领域的确有不凡的功力。通过在公开场合释放一些突出,但又不失全面的政策调控信号,引导公众投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如格林斯潘就任后期所采用的公开讲话与小幅利率调控的手法,频繁地升息或降息,巧妙引导美国经济避开陷入紧缩和过度扩张的困局。
  这也充分表明了,公众预期本身并不可怕,掌握合理引导预期的政策工具才是关键。就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现状而言,央行在2010年的主要任务可以认为是“防通胀,更要防衰退”,也即在强化货币信贷合理投向、防范资产价格泡沫显现的同时,稳定基本物价,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与就业提升,使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1月份信贷爆发性释放可以看作是去年超宽松信贷政策的惯性延迟,事实上相当部分的信贷额度是用于去年所未能满足的需求。因此在有针对性的强化信贷管理——如每日上报信贷增量、对部分银行实施惩罚性的准备金率以后,2月份的信贷增速应有所缓解。因此央行应强化公开市场操作、信贷窗口指导与存款准备金率等中低烈度的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给予公众通胀将会得到有效遏制的预期,同时在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下,实体经济所受的冲击将会较为有限。
  当然,如果通胀预期-资产炒作-通胀加剧的循环仍未能打破,尤其是2009年飙升的楼市投资热潮,那么果断实施强力的利率调整政策也在所难免。重点在于利率调控的幅度与时机选择,既要保持足够的提前量,以防情况出现恶化,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调控力度,防止实体经济复苏的势头受到过于严厉货币政策的冲击。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相关稿件
· 央行: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2009-05-07
· 央行:2009年2月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2009-03-13
· 央行召开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 2009-03-04
· 货币信贷指标全面回升 2009-01-14
· 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