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通胀预期需要全球协调应对
    2009-08-05    姜山    来源:证券时报

  虽然CPI数据自2月起一直表现为通缩,但市场的通胀预期却在货币大量投放的刺激下迅速蔓延,上半年以来资本市场中和通胀概念相关的个股被疯狂炒作,典型的如有色金属板块虽然业绩表现不佳,但却在通胀预期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成为年内涨幅最大的股市板块。为此央行在其报告中表示通胀预期有所抬头,需要加以重视。而近期的一系列举动也明确体现出货币政策微调的特征,例如有报道称7月份的信贷投放出现大幅减少,显示货币政策有从过度宽松转而进入收紧的迹象。
  造成市场通胀预期蔓延的因素就是货币政策的极大宽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球各国货币政策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超额投放现象,在基础消费量并未明显增长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下滑的情况下,包括原油、铜、铝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超预期的快速上涨走势,原油价格突破70美元,伦敦铜价上破6000美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一方面由通胀预期所推动,另一方面更增强了市场的通胀预期,二者形成了一个螺旋型推动上升的循环体。
  各国货币政策之所以宽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和防范通货紧缩的威胁。自美国大萧条以来,各国政策当局逐步认识到通缩比通胀更为可怕。为此美联储内部早在格林斯潘时代就形成了有关在面临通缩风险时应当“宁松勿紧”的货币政策理念,即对于可能出现的通缩,需要采取比现实需要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以应对。事实上,在这轮经济危机中,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所采取的各种政策也正是沿袭了这一主张。
  但“宁松勿紧”的政策是柄双刃剑,在摆脱通货紧缩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增大市场的通胀预期水平,虽然说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美联储也一向以保持通货膨胀位于一个适当的隐性目标为己任,然而过度的货币投放所带来的是市场的通胀预期超前膨胀,从而可能使未来的实际通胀大幅超越预设的通胀目标水平,如果实体经济未能如预期般的进入恢复轨道,则过快的通胀速度将会对经济成长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当资金极度宽松之际,由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存在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大量的资金会在这一预期的驱动下选择性的进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催生出更大的资产泡沫,为经济的长期成长带来重大隐患,这一现象现在中国市场中已经有所体现。
  要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就必须在经济出现向好迹象的时候选择性地采取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逐步回收此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通过给予市场以一个提前的反应时间,降低投资者预期的通胀水平。但这种回收流动性的时间把握和政策选择都十分关键,需要在货币投放量逐步收缩的同时保持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以支撑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否则很可能会形成对经济成长的负面效果。而在全球都进入宽松货币时代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国家单独采取这种行动也并不足以改变市场的通胀预期,特别是当如大宗商品价格这种外生性因素逐步对各国的通胀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就更需要各国央行能够协调其步骤,否则单一国家的货币政策收缩不仅不能带来降低本国投资者通胀预期和实际通胀水平的效果,反而可能对其正在复苏的经济造成双重损害。

  相关稿件